(衆藝館)民間劇團
踱 迢
民間劇團
今年初香港乙城節中有一個大陸小劇場和港澳小劇場工作者交流的環節,主持人向港澳小劇場代表嘉賓提出了些問題,都圍繞着一個民間的劇場團體的生存方式,當中凸顯的是大陸小劇場很兩極:一端是民間團體在體制外總得掙扎、堅持;另一端即是市場、市場和市場。香港藝團由於有相當健全的政府資助政策,當這些非主流的小劇場工作者提到他們所獲的資助時,一方面讓在場大陸劇場工作者一陣默然,另一方面,當澳門藝團代表提到他們一年所得的資助時,又令在場各位再默然了一下。三個地區的小劇場團體,大家都面對着生存的問題,但起點卻是差異很大。
民間劇團在大陸並沒有什麼相關的資助制度,他們要生存下來,要不自掏腰包或等待一些戲劇節的邀約或徵集;要不就努力地從市場的角度思考,從入座率的角度費盡心思。交流間,發現在他們心目中,香港劇團獲得政府一年資助、計劃資助什麼的,那麼對演出的入座率就沒太多關心,這當然是一種想像,但也可知大陸搞民間劇團是如何艱難,如何更需要豁出去的精神。所以,像上海下河迷倉這一類民辦的、非營利的、免費借出作演出和排練,使用時間看來也很彈性的藝文空間就顯得特別珍貴。
原本跟負責人王景國先生約好下午來看場地,但由於到上海的第一天住宿的地方出了些狀況,於是到達迷倉時已經八時許,進入漆黑一片的倉庫,發現已有其他人在排練,或許是我們來遲了,管理人員就將我們原本借用的時段給其他團體使用,迷倉使用率之高可想而知。王先生之前在回覆我們的電郵中提到迷倉就只有“破爛”兩個字,條件不很理想,還說“比你們的牛棚更甚”;大部分外地朋友都將澳門的牛房倉庫叫作“牛棚”,相信是香港的牛棚藝術村較先在海外揚名所致,但也說明了牛房倉庫在海外也眞的具有某種知名度。
在下河迷倉演出,劇團無須支付場租,所以也不可公開售票,但演出的劇團可向觀衆收取捐助式的二、三十元入場費用;有燈光音響設備,有一百六十個座位,又不收場租,對一個澳門小劇場團體來說,不是夢寐以求的嗎?的確,世事又怎會完美至此?
(劇場行旅·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