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融入學習
讓學習充滿喜悅
在即食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有學生覺得學習語文是苦悶,認識祖國是老土;如何巧妙地在當中加入亮麗元素,讓學生喜歡中國語文、熱愛中華文化?一直是敎育界關注的課題。培正中學語言藝術學會(簡稱“語藝會”)的師生,將帶領我們漫遊其精彩而愉悅的學習之路。
在語言中感受文化
培正語藝會成立兩年,最初本是無心揷柳:敎靑局呼籲各校推廣普通話,於是學校便組成了普通話硏習班,以培養推廣普通話的骨幹分子。“由於當初召集的多為普通話朗誦的同學,索性加入朗誦元素,豈料同學們都很雀躍……”孕育語藝會的殷長松老師娓娓道來。語藝會首次舉辦“延安西安行”,回來後以文藝表演的方式向全校匯報,反應奇佳,於是學會其後便融入了認識祖國、熱愛中華文化的元素。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加入藝術的元素會讓語言變得更形象、更生動、更有感染力。”殷老師如此介紹語藝會的理念。同學們平日透過名家朗誦作品的欣賞、朗誦分享及點評來感受文學作品的內涵、意韻,也會以藝術的形式表達所思所想。“5·12四川地震”後,學會應中華敎育會邀請,在朗誦比賽頒奬禮上朗誦詩歌《衆志成城》,以表達對死難者的哀悼和對災民的支持。當時他們只有十天時間準備,雖然臨近考試,同學們衆志成城,完成了連背景、配樂的集誦表演,因為有眞情實感,觀衆都十分感動。
語藝會另一重頭戲是考察後的舞台匯報,同學們製作影片作為背景,並以現場朗誦的形式向師生展示旅程的所見所聞,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無限感懷。
在考察中認識祖國
“我覺得考察旅程是學生最感興趣和收穫最多的部分,學生可以跳出課本,感受眞實的場景,感覺很深刻。”林佩欣老師表示,學會每年舉辦的“認識祖國、愛我中華”之旅,分別有“延安西安行”和“南昌·井岡山之旅”。
談起考察旅程,語藝會同學的話題便多起來。羅灝嘉說:“平日跟旅行團去參觀是走馬看花,我們卻準備充足。之前會做資料搜集,去到的時候要做記錄,又會參與一些特別的活動,感覺很難忘。”黃建瑩最難忘的地方是西安黃帝陵:“我們在那裡參拜了中華民族的始祖!感覺很神聖!”張曉怡喜歡西安的“回族一條街”:“那裡住着不同種族的人,大家相處融洽,給我展現了民族和諧的畫面。”李兆祖則對大唐芙蓉園的大型舞台劇印象深刻:“歷史書常常吿訴我們,唐朝是輝煌盛世,但若不是現場看到堂皇的宮殿、華美的服裝、隆重的國禮,你是無法體味盛世的光輝!”李浚賢則更愛井岡山上,佔幾個山頭、六百人參演、讓革命烽火再現的大型實景劇場:“好像眞的回到戰爭年代感受戰火連天的艱苦歲月,特別是看到父母送子、妻子送夫上戰場的生離死別,就覺得自己身在福中,而且更深切地感受到建國六十年富強的背後,是用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換回來的。”
但大家不約而同地表示,最深刻的莫過於在北山烈士陵園第一次向革命先烈致祭的儀式:“那天我們穿着整齊校服,抬着花圈,列隊步上長階,那莊嚴而感動的場面至今歷歷在目!”幾位同學都表示,那種心靈上的震撼和感動是無法在課本上找到的。而且上課時,如果老師講到有關話題,他們會分外雀躍地分享和探討。
在活動中學會成長
經過兩年的學習,同學們與學會一起成長,在學習和工作中更主動、更有承擔精神。源靜芬老師感觸地說:“記得剛敎李浚賢的時候,他只是個愛讀書的怕羞男孩。加入語藝會後,我覺得他整個人脫胎換骨,在台上很有風範,活像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
為配合每年一次的全校性舞台匯報,學會還培養了多方面的人才。例如訪問全程在忙於拍照的麥俊傑同學,便是影片剪接和配樂配音能手。同學們為活動推廣想出的點子也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精彩。第一年只有舞台表演,第二年便增加了校園街頭活動,有圖片展覽、紅軍服現場留影活動,引發了同學們認識祖國文化的興趣。未來一年,他們將實現語藝會成立的初衷,成為推廣普通話的骨幹分子,成立“語藝閣”,為小學和初中同學提供義務的推廣和培訓活動,以藝術化的語言形式,把中華文化的氣息帶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除了能力上的成長,思想上也有不少轉變,同學們更喜歡學習,更懂得欣賞祖國的語言文化。“平日我們帶學生旅行,桌上的飯菜總是吃剩不少,同學們會抱怨旅程不夠舒適。可能是我們選擇的地點,不經意承載着思想敎育的關係吧,我發現這群孩子很少吃剩飯菜,在比較平民化的火車旅程中,又能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幾位老師道出了活動的意外收穫。
鏏而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