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場跨媒體創作
澳門回歸祖國近十年,各界慶祝雙慶活動如浪接浪,熱鬧非常。對於當下年輕人而言,對這“好像火箭衝天”的十年有何體會與感受呢?從澳門音樂力量與藍藍天藝術會最近推演的一齣音樂劇場可見,一群寂寂無名、甘為理想而奮鬥的文藝靑年,決意透過參演音樂劇場《我城故事》,以本地音樂、劇場人及舞者心態透視社會民生,藉以抒發家國情懷。一切都不用多說,惟用心聆聽、欣賞、感受便好。
凝聚反思的媒介
這十年間,濠江小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部分音樂及劇場工作者決定策劃一個名為《我城故事》的演出計劃,匯聚近百名本地流行音樂、劇場表演及舞蹈界精英,以嶄新表演方式細述澳門人的所思所想,也好藉此良機反映本土流行音樂文化。根據《我城故事》總導演、資深劇場工作者、人稱“大鳥”的許國權解讀,流行曲本身具有一種聯繫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人的力量,若社會上能有些歌曲出現,令澳門人彼此之間藉着流行曲而連結起來,分享生活經驗,令聽衆及周邊的文化、社會、環境互相融合,應可提升澳門人的本土意識和歸屬感,思考當前的生活狀態。或許,這就是音樂與劇場所產生的力量與凝聚力罷!
大鳥說,該項演出計劃(即音樂劇場《我城故事》前身)建基於以上想法,可望更多人尤其年輕一代認識本土創作人及其作品。負責音樂部分的澳門音樂力量會長何嘉偉(雞比)就一針見血地說,澳門的流行歌曲創作近年發展快速,但鮮有具備本土特色,並能代表澳門民間情懷及展現本土背景的歌曲。
鄰埠的他山之石
以香港為例,有些歌曲能代表時代的變化,引發聽衆共鳴的,如百聽不厭的《獅子山下》、《東方之珠》等經典粵語金曲,至今仍為樂迷難忘。近年活躍珠三角地區的歌手,紛紛推出與地域有關的歌曲,如張敬軒的《公園前》、東山少爺的兩張專輯《唱好廣州》中的《長堤1973》、《東方失樂園》等,這些歌曲的主旋律並非對社會歌功頌德,而是以個人情懷去感受社會的人和事。
再以已故香港歌星羅文演唱的《獅子山下》主題曲為例,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獅子山下》劇集與主題曲互相呼應,站在小市民位置細訴苦樂參半與鄰里守望相助的生活;其後廿多年,社會環境大不相同,每個聽者憑個人經驗,代入、想像及成為中介。對於不同年齡及社會地位的聽衆,歌曲的意義有時是“懷舊”,有時是讚美奮鬥的精神,有時則是鼓勵自己咬緊牙關的座右銘,有時又會是對香港過去一個時代的想像,有時是對香港現狀一種“理所當然”的表述。歌曲透過電視、電台、唱片、網路等媒體廣泛地在不同年代、不同脈絡中反覆傳播,一再被名人、媒體及公衆反覆傳唱、傳誦,文本意義早已跨越時空疆界。
叙述能力的實驗
大鳥、雞比深信,在大多數澳門人之間,雖然大多是互不認識的,但他們的生活意象卻活於每個人心中,原因正正在於每個人都想像彼此擁有一些共同的事物,某些流行曲就是這些被想像成“共同擁有”的事物之一。《我城故事》在於音樂作品創新、舞蹈元素富創意,對於戲劇一環,藍藍天藝術會
長鄧小蓮綜合早前開展的兩場預演來看,外界給予不俗評價,但仍有不少可改進的空間。誠然,該齣音樂劇場難得匯聚不同媒介的創作者,以藝術手法呈現不同劇作與歌曲,也配合相應的形體舞蹈,更能彰顯此齣音樂劇場非一般的效果,以一個大主題概括出九首歌和九個劇場,每段戲和歌曲間以不同形式串連成整體音樂劇場,此乃一群年輕藝人努力之成果。
鄧小蓮指,音樂劇場的藝術形式是一個含義非常廣的概念,早自二十世紀的音樂,強調實驗性,將音樂和舞台結合一起,其意義在於“界域的突破”,打破表演者、參與者、旁觀者的界限。音樂劇場並非音樂劇,音樂本身就有叙述故事的能力,音樂劇場整個演出能建構一種特殊的經驗,而這種經驗並不可能從唱片中聽出來的。
跨界別數碼延展
對於本地藝術工作者來說,參演音樂劇場《我城故事》是一次嶄新考驗。畢竟整體製作裡,在現場樂隊、音樂、戲劇、舞蹈、錄像交織下,數碼化的多媒體技術延展出表演與觀賞空間。的確,其表演形式在澳門是嶄新及跨界嘗試,多位著名澳門音樂人與劇場及錄像工作者合作,相當難得,共同打造這台以澳門本土情懷為主的綜合演出。
無論大鳥、雞比、鄧小蓮以至全體參演人士均認為,在演出前後,將九首具澳門情懷和背景的歌曲透過電台或不同場合進行推廣,演出後錄製成唱碟,長遠而言是好事,希望這些歌曲能喚起當下年輕一代的集體意識,增強本土歸屬感,也期望這些歌曲廣泛流傳開去,讓更多人發現澳門之美。
十一月廿八日下午三時及晩上八時,假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的音樂劇場《我城故事》,將以最完整版本饗觀衆,讓大家開展一次難忘的“本土音樂劇場之旅”,觀賞後留下美好回憶。
文、圖:子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