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農場熱潮恐影響壞 研究機構擬推清新上網
網遊涉鼓勵偷竊惹關注
【本報消息】Facebook遊戲 “開心農場”數月間在互聯網竄紅,其鼓勵玩家偷取其他玩家的農作物來提升自己的“農民幣”,導致不少網民以偷為樂,良民網友則為防偷而不分晝夜、甚至“校鬧鐘”,起早摸夜趕收割“農作物”,更出現“農場鐘點工”,協助忙碌的網友打理“農場”。其受歡迎和着迷之勢,更甚於當年紅極一時的“他媽哥治”。“開心農場”亦攻陷本澳網民芳心,為增加“農幣”淪為網絡“小偷”。不勞而獲的意識在遊戲中不知不覺被強化,嚴重偏離遊戲的娛樂和溝通社群的目的,已引起社會關注和討論。本澳研究機構着手組織“清新上網計劃”,向青少年推廣健康上網意識。
起早摸黑沉迷其中
Facebook 遊戲“開心農場”推出數月,因具簡單易用、持續性強的特點,迅即在各大交友網站和空間熱論,吸引大批不同年齡層的玩家加入,風靡兩岸四地。但“開心農場” 最惹人爭議的就是當中包括鼓勵“偷竊”,玩家可以透過偷取其他玩家的農作物來提升自己的“農民幣”。有人為了不讓其他人偷取“耕種成果”,不分晝夜“校鬧鐘”起床上網收割“農作物”,完全沉迷在遊戲之中,着迷之勢,更甚於當年紅極一時“他媽哥治”(電子寵物)。
農場玩家千六萬人
Facebook 是Mark Zuckerberg在○四年創辦的。起初在外國只是一個普通的社交網站。但近年登陸台灣後,加添了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例如:心理測驗、小遊戲、外掛程式等,令Facebook從一個普通社交網站逐漸改變性質,成為一個遊戲網站,並在短短幾年間紅遍兩岸三地。據有關統計,今年 Facebook在全球的會員註冊人數已達到三億人,在台灣的會員人數超過二百二十萬人。其中名為“開心農場”的遊戲,最高活躍用戶已超過一千六百萬人,每月遊戲收入達五千萬港元,今年預計盈利達三百萬港元,如今市面上更出現多達逾二十款的山寨版“開心農場”。
偷人收成增農民幣
“開心農場”不但讓網友體會做農夫的感覺,還可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小農場。“開心農場”以種植農作物及畜養動物為主,每種農作物及動物的生長周期都不一樣。玩家除了可透過定期灌溉、除草、除蟲等增加收入外,亦可在“圈內朋友”來不及收割時,偷取其收成物增加自己的農民幣,助其提升等級。因為遊戲內涉及“偷竊”行為,不少人認為遊戲會助長社會歪風,因此引發不少爭論。
沉迷影響工作交友
早前兩岸亦有不少有關“開心農場”的報道,其中指一名女子因忘記為男友“收菜”以致兩人大鬧分手,女子一氣之下墮胎洩忿;亦有報道指,禁止警察在上班時間內玩“開心農場”,憂慮偷竊行為有損職業形象。近來網上亦出現了“農場鐘點工”,幫忙碌的網友打理農場等;亦有人因為在上班時間忙着去“收割”,過份沉迷做“農夫”,結果被公司解僱,真正謀生的職業反而不保;更有玩家為了要準時收割,特意“校鬧鐘”半夜起床。
亦有退休人士,原來為着擴大交友圈子而加入Facebook行列,透過開心農場“耕種”增加話題,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因應遊戲“偷菜奬賞”規則,起早摸黑趕種趕收、防偷,沉迷其中,晝夜難分,晚節不保,成為網絡遊戲的獵物。
導青少年正確上網
“開心農場”在本澳亦同樣引起風潮。有玩該遊戲網友表示,其絕大部分親友都在玩,並會互相偷取農作物,同學之間亦會比拼誰等級較高,因此會不顧一切去種去偷,甚至晚睡早起就為了“收割”。易研網絡研究實驗室研究總監張榮顯指出,互聯網的發展飛快,現今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但過份沉迷,只會對人造成影響。 “開心農場”中涉及“偷竊”,對心智並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若受遊戲長期熏陶,或過度沉迷,亦容易引致負面後果。因此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互聯網,引導他們如何辨別不良的訊息,使他們能真正理解網絡為其帶來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