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澳辦社企有優勢 自負盈虧福利減荷
李正儀:社企目標增弱勢自主
二○○九社企民間高峰會籌備委員會主席、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副院長、香港政策研究所董事李正儀表示,澳門屬於小社區,人脈關係密切,一些社會、社團領導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推動社會企業有其優勢。從目標的角度,澳門開設社企的概念應轉化為幫助弱勢社群增加自主性、獨立性,減少其對政府的依賴。社企能一定程度地脫離政府資助,生意上能自負盈虧,已算成功,也能減輕政府的福利支出。
發揮財政社會雙效益
李正儀在香港接受訪問時表示,社會企業在很多國家或地區均有不同的定義,包含的範圍很大、很闊。從字面理解,“社會企業”是將社會和商業結合,涉及兩者的性質;傳統上,社會企業的主導層面可分為三大區——第一是政府,其次是商業,第三是提供社會服務的非政府組織。
社企的性質經常在商業和非政府組織之間游走,對社企的定義是“各取所需”。因此,社企民間高峰會將社企固定了“三重底線”,分別是“創新”、“創業”和“社會轉變”,其重點並非政府有多少資助、是否起到扶貧之效,而是考量其創新方法、創業精神和社會使命。各地區應因應不同的社會情況和社區特點,找出社企定義的特點。然而,必須要堅持原則,社企既要透過營運產生財政效益,也要發揮社會效益。
以香港社企的發展例子,年前港府提出了社企的定義,透過有關部門設立若干個基金項目,其中最主要的是“伙伴倡自強”基金,祇有非牟利團體、慈善團體才有資格申請資助用於開辦社企,幾年來獲基金資助的項目約有三百個。
冀有效處理社會問題
她指出,很多社企在香港取得出色的成就,例如專為釋囚培養專業髮型設計技能的“豐盛髮廊”,以及車房等不同性質的業務,也有為獨居長者服務的平安鐘設施,以及為有工作能力的長者提供就業機會的“銀杏館”,這些項目的營運成績相當理想,部分業務正在不斷拓展,甚至獲得其他企業的集資,以擴大社企的服務範圍和影響力。由此說明,設立社企的最初目的是為弱勢社群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機會,不單是簡單的就業機會,而是希望有效處理社會問題和產生正面效應。
當然,社企的發展歷程中亦有不少失敗例子,部分原因是初辦社企的定義不清,或是業務性質缺乏持續發展的條件。李正儀表示,大部分社企的規模屬中小企,尤其在香港這競爭極大的商業社會,中小企本已難生存,更何况是社企?所以對社企應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希望它們能可持續發展,成為能自負盈虧甚至能賺錢的企業,關鍵是能否適當運用資金,以及有否做生意的能力。
澳社區小易一呼百應
李正儀認為,澳門屬於小型社區,社區內部關係密切,而且容易產生“同心”效應,即是社區、社團領導人具有影響力,很多項目或活動能產生“一呼百應”的正面效果;反之,在香港的阻力較大。因此,澳門具有推動社企的既有優勢。設立社企毋須太多資金,大部分社企的啟動先由小型運作開始,政府的支援可為啟動提供便利。不是賺大錢、規模很大才是成功的社企,祇要能在生意上自負盈虧、減少對政府資助的依賴,已算是成功。
澳門對社企的定義,應是幫助弱勢社群建立自主性和獨立性,協助社企的可持續發展來增加他們的信心和競爭力,從而逐步減輕政府的福利支出。
本報記者 蕭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