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勝治療關注精神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精神健康並不單指沒有精神障礙,而是指一種健康狀態。在這種狀態,每個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能力、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有成效地從事工作,並對社區作出貢獻。
全球四億五人有障礙
其實,精神健康問題是每個人也有可能遇到的,根據世衛組織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約有四億五千萬精神健康障礙者,因此,精神健康是現時全球關注的議題,正影響着不同年齡、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群。為引發全球社會的關注,世界精神衛生聯合會(WFMH)於一九九二年訂定每年十月十日為世界精神健康日,這是每年一度專門宣揚關注精神健康和精神障礙的全球性運動,目前已有百多個國家參與,這些國家每年都透過政府部門及民間組織舉辦精神健康宣傳及教育活動響應號召,宣揚精神健康的重要性,藉此讓居民認識精神健康的概念、分享有關的知識及消除公衆對精神障礙的誤解。
“初級保健裡的精神健康:加強治療和促進精神健康”是本年度“世界精神健康日”的主題,它體現了現時精神健康服務發展上的重大趨勢,即把精神評估及治療從傳統的專科系統轉移到主流社區醫療系統內,藉此進一步提高身心保健的水準,以及促進社區人士關注本身及身邊人士的精神健康。
系列活動分三日舉行
特區政府每年均十分重視世界精神健康日,今年由衛生局及社工局贊助,精神衛生委員會、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協辦,多個相關民間機構主辦系列推廣活動,分別設計了不同的主題活動分三日舉行。首先,主辦機構於十月七日假氹仔精神科大樓舉辦了“精神健康法”工作坊,主要內容是介紹本澳及其他地方的精神健康法例,如何從法律的角度讓精神病患者得到最適切的治療。講者指出,根據文獻資料顯示,精神病患者由初步呈現徵狀到接受第一次精神科服務一般為期五百多天,這時間空檔稱為“未治期”。研究指出,“未治期”越長,患者的康復情況、復發機會及個人功能改善等越不理想。
主辦機構又於十月九日假氹仔麗景灣酒店舉行了“初級保健裡的精神健康:加強治療和促進精神健康”及“澳門精神健康法的現況及發展”專業研討會,講者解釋良好的精神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有非常重要的聯繫,而初級保健是讓居民有機會在更接近家園的地方獲取精神保健服務。
精神健康納入初級保健除了能讓患者與家人繼續一起生活,保持日常活動外,也能對患者的心理及身體健康作即時及延續跟進,當天邀請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教授黃悅勤、北京司法精神科專家教授田祖恩、主任于慶波、葡萄牙司法精神科醫生方頌維、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李永堅主講。
復康服務大步邁社區
此外,主辦機構於十月十七日舉辦了“掌ART活力”講座暨工作坊,冀分享知識及向居民提供具體的方法改善身心健康。講者在早上的講座指出合適的健身運動對治療抑鬱的正面作用,而且運動可緩和一些焦慮症狀,長期參與會有更好的效果。另外,“音樂”亦是一種有效的媒介處理壓力、紓緩負面的情緒,以“音樂”作為媒介另一個好處是參與者不需要懂得使用樂器亦能參與其中,並取得極大的效益。
上述系列活動已在十月份順利完成,希望通過大衆宣傳以及相關機構的緊密連繫,進一步將精神健康的資訊推廣至社區,促進精神健康,達至全人關注。
近年本澳精神復康服務在預防及治療領域已大步邁向社區,由集中在治療的層面,推展到在社區推廣宣傳以及教育工作。服務設施亦陸續設立,為需要的人士提供所需的服務,例如對於一些正面對生活壓力者,可為他們提供情緒紓緩及心理諮詢服務,希望藉此減少因環境而觸發的精神健康障礙。對在社區上生活的精神康復者,亦可以透過不同的社區支援服務,例如職業訓練中心、日間中心、外展支援服務等獲得到位及適切的服務,協助他們維持在穩定的精神狀況下,繼續融入社區,愉快地在熟悉的社區中生活。
健康教育推至各階層
預防勝於治療,最重要是把正確的精神健康教育推至各個階層,讓每個人都關心和意識到自己的精神健康。現時,本澳的相關服務還可以更進一步,使大衆能輕易得到相關資訊及支援,這是特區政府及相關服務機構的願景。
精神健康是每個人的貼身問題,要達至整體健康必須包括精神健康,因此,關注精神健康和精神障礙有賴政府部門、醫療機構、民間組織,以及社區人士的攜手推動,缺一不可,最終受益者是每一位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