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社保研討會倡設跨境部門
澳人宜適應內地社保醫療差異
【本報消息】隨着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的推進,港澳人士特別是退休長者遷往內地養老定居逐漸增多,澳門社會保障學會理事長鄧玉華、中山大學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岳經綸均建議澳門應與內地設立跨境合作部門,加強兩地社會保障制度的合作發展,協助澳門社會服務機構到內地開辦各項社會福利項目服務,讓居民適應兩地社保制度及醫療水平的差異。
澳門社會保障學會昨日上午九時在澳門大學何賢會議中心舉行“第八屆海峽兩岸社會保障學術研討會”開幕禮,澳門大學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教授劉伯龍,以及鄧玉華向與會學者致送紀念品。
資方阻力加強宣教
鄧玉華表示,是次研討會主題為“社會保障改革”,主要是澳門社會保障制度進入另一個歷史性階段,“雙層”或者說“多層”的社會保障開始形成。自上世紀三十年代,澳門開始建立制度化的社會救助;一九九○年建立起包括勞、資雙方“象徵式”供款、政府財政撥款的社會保障制度;今天,樂見中央公積金開始萌芽,讓居民享有較佳的社會保障,對抗工作和生活上可能遇到的風險。
改革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未來的日子澳門還將面對不少有待處理或完善的課題,如貧窮人數未見減少,各種社會援助措施仍需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如何提升個人和企業責任,擺脫“福利性”過強的問題;中央公積金在建立之初如何做好宣傳教育,讓各界明白這種制度是“藏富於民”並非即時“還富於民”的制度,其後又如何在三至五年內將其過渡到立法“強制性”施行等,否則相關供款責任最終落回政府身上。強制性中央公積金的實行,他認為最大的阻力是資方,畢竟會成為資方開支的一部分,建議政府加強相關宣傳教育工作。
研討會今日續舉行
談到現時不少港澳人士特別是退休長者遷往內地養老定居逐漸增多,鄧玉華表示,兩地有很大的合作發展空間,如澳門與內地設立社會保障制度跨境合作部門,加強兩地相關制度的合作發展,以方便居民領取養老金、適應當地的醫療服務。岳經綸認同上述說法,並建議協助澳門的社會服務機構到內地開辦各項社會福利項目服務,讓居民適應兩地社保制度及醫療水平的差異。
為期兩天的“第八屆海峽兩岸社會保障學術研討會”今日續在澳門大學何賢會議中心舉行,來自兩岸四地的數十名社會專家學者將討論社會保障的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