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機會眞咁少?
復康學員指運動場地缺 升高中機會微
有接受復康服務的學員表示,參與了復康機構的運動項目多年,已成為她主要的餘暇生活,但現時一周只可練習一次,原因是沒有場地。她讀完初中三後,便無法入讀高中的融合班,只好入讀夜校。她不明白為何人人機會均等,殘疾青年亦是青年群的一部分,卻未能享有同樣權利?有殘疾人家長指,現時本澳為殘疾人士提供的教育,既沒有策略、也沒有針對性,學生沒有收穫,老師亦抗拒。
參與復康服務多年的學員表示,十歲開始參加機構的運動訓練,其後因為要動手術而暫停。就讀初中一時,身邊很多同學都參與運動,感到運動對身體有益,便再次參與運動訓練。多年來,這項運動成為她閒暇的主要活動,但現時只有一周一次的練習機會,她問過教練,得知原來缺乏適合的場地。
另外,她在官校就讀至初中三,因為高中一時她沒有通過考試,失去入學資格。但她好想讀書,唯有辛苦地兼顧工作和學習,入讀夜校。她認為,殘疾青年都是青年人,社會常說人人機會均等,她質問為何分配予殘疾人的機會就這麼少?她希望同樣有學習、運動和工作的權利,真正的融入社會,不用父母長年為她擔心。
有殘疾人家長表示,雖然當局為本澳殘疾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但提供融合教育的官校,讓家長感到其教學工作毫無策略性,更遑論私校。老師沒有接受專業和系統培訓,根本無法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教學。面對這群狀況多變的學生,只以一般手法教學,不會理會學生有否收穫,一旦出現問題,只會歸咎於家長不懂教子女,有感老師抗拒這類學生。
雖然政府在這方面的教育工作投入不少資源,但無論特殊或融合教育,並非灑下金錢就可以解決,更多是需要教育當局與學校政策相配合,專業培訓老師及調整老師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