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瑞權:中小企聯營增競爭力
【本報消息】建造界人士、立法議員麥瑞權表示,隨着澳門漸走向規模經濟,澳門的中小微企一般較為 “輸蝕”,故認為中小企應以聯營的方式,增強競爭力。此外,他建議政府藉大型工程,如興建輕軌的機會,透過及時培訓和保障本地工人參與工程等措施,提升本地工人的技能,為日後同類工程培養一定的本地技術人才。
麥瑞權表示,自○六年起,建造業已成為第二產業的第一位,涉及衆多的就業人口,行業的興衰直接影響居民就業。但近年越來越多香港公司在澳自立門戶,毋需本地企業協助亦可以搶佔市場,相反本澳企業到香港發展則“困難重重”。麥瑞權認為原因是本地工程界無發牌制度,而香港則要求考取不同牌照,令澳門中小企難以到鄰地發展。他指有關情況對本澳業界不公,要求特區政府增加“產業壁壘”。
麥瑞權指出,澳門發展已經具規模水平,本澳中小企應該要整合聯營,進一步提升競爭實力。近年政府推出不少公共工程開標,且面向國際市場,政府雖鼓勵本地中小企以聯營形式投標,但當中一些要求相信非本地企業能力所及,如在資格預審環節中,要求的投標額高達數千萬,縱使多家本地公司聯營,政府亦祇會看標書第一家投標公司的資產能力,這等同失去聯營意義。
他認為,政府在開放國際市場同時,應該要顧及本地中小企的生存空間,尤其龐大的政府工程,其實可以分拆成多個細標,如將外牆建築、機電、以至綠化等,細化分拆,才可以為本地企業提供空間。
另外,政府亦應充分利用大型工程的機遇,為本地工人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並要藉機培養相關技術的本地人才,為本澳的長遠發展作好準備。他以輕軌工程為例,指出共耗資近百億的輕軌工程是“刺激內需、增加就業”的機會,涉及到本澳的民生問題。
輕軌工程中部分涉及海事、地下工程等,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技術要求,麥瑞權直言以本地工人現有技術,難以應付,但認為政府不應以此為藉口,而是要利用機會及時培訓本地技術人員,讓輕軌的短、中、長期發展都能惠及本澳民生。即使有關人員未能趕及參與輕軌一期興建工作,也能為輕軌二期及日後的維修保養工作做好準備,避免長期依靠外來人員的協助。
他指,自金光大道的經驗後,本地工人的技術水平有一定提升,政府更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訓本地工人,為本地工人提供相關就業及學習的機會。建議在採用國際投標時,應加入與一間或以上、且具資歷的本地建築公司合作,有關資歷並應作為評分的考量因素之一,這樣既保障本地企業能夠參與本地的大型工程,亦可藉合作提升本地業界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