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炮博士為澳科研留下來
九九年,澳門回歸;麥沛然中學畢業,入讀澳門大學。○三年,博彩業開放,如黑洞般盡收全澳人才;麥沛然大學畢業,直接升讀博士。○九年,澳門回歸十載,麥沛然躋身助理教授行列,年僅三十歲已在國際微電子及集成電路界薄有名氣。這“黃金十年”一點不簡單。以麥沛然現今的條件,大可投效國際名牌大學,但為了澳門、內地的科研和科普,他留了下來。
搞科研須永不言敗
麥沛然是“慈幼仔”,一身科技“DNA”,高中畢業後,很自然便選了電機及電子工程系,及後專攻微電子及集成電路。甚麼是微電子?就是把聲音轉化成數碼錄音、把光影轉化成數碼照片。行外人怎說也不會明白的電子晶片,電腦、電視、手機、電飯煲中都有,無處不在。
麥沛然的研究之路相當傳奇,○三年修畢學士,直接升讀博士。○六年廿七歲,已成澳大培養的又一個土炮博士。期間,麥沛然不斷在國際權威雜誌發表論文、研究,屢獲殊榮。今年六月,以他為第一主力研發的“用於多制式接收器的雙階段頻道選取技術”通過美國專利局的嚴格審核,為澳門及澳大取得了該領域的首個美國專利權。
麥沛然表示:“讀工程的,一生都不會悶,挑戰永遠都不會完。搞科研要有很強的韌力,放棄這字眼不可能存在。做不到,祇能想其他辦法解決,祇有不停創新、永不言敗。”
工作生活結合一起
麥沛然坦言,為事業付出了很多,包括陪伴家人、朋友及娛樂的時間,除常在星期六、日上班外,連駕車也會想工作的事。外人看到他發表了很多論文、研究,但做的比發表的更多,祇是這已跟生活結合在一起,工作變成興趣,如同別人看雜誌一樣。
看麥沛然的簡歷,十年來頗順利,挫折也不少。如○五年曾作了一些研究並發佈,但因澳門比哈佛、伯克萊等的認受性低得多,結果失敗了。他總結指出:“要做多一些世界一流的研究,才能與美國的一流大學比拼。希望一兩年後做好一點,與他們再爭一日之長短。”
當科研人員是很冷門的選擇,看着同輩一個個畢業、就業,麥沛然有感孤軍作戰,知道很少人明白他做甚麼,但他不介意地說:“得到整個工業的認同,比得到同輩的認同對我的影響、支持更大。為了得到這方面的認同,令我更加努力工作。”
為澳多培養好人才
○三年麥沛然第一次出席國際研討會,感覺自己很渺小,體會到這個工業的人才很鼎盛而深深被啟發:“我不停問自己,為甚麼別人做到,我們做不到?祇有努力才能不斷進步,邁向別人的水平。”
麥沛然回憶,初出道時確有少許自卑,但正因為年輕,出席國際研討會才有空間抱學習的態度參與、學習。別人看他年輕,給他的機會更多、教他的東西更多,在充滿競爭的工業中,“年長了”就不會有這優勢。
現在的麥沛然是研究人員,也是助理教授。他有兩個目標——教育方面,他的理念不是培養一個“非常好”的人才,而是多培養“好”的人才,為澳門社會、學術打好基礎;學術研究方面,希望做多一些可用在工業上的研究,提高澳大、澳門的認受性。
麥沛然的終極目標是幫助澳門、內地的科研,這也是他不離開澳門的原因。認為人才不應局限在美國,澳門、內地也能突破。內地科研發展很快,祇是在工業建設、管理、知識產權方面做得不夠,科研未落實到產品中,這可通過時間、教育來改變。
早前以訪問學者身份由英國劍橋大學回來的麥沛然表示:“希望我們的國家做好一點,多些人來中國參考我們的技術。作為中國人,我想出一分力。對研究來講,劍僑是個很好的地方,但澳門絕對不會比他們差,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勉青年人放遠眼光
作為過來人,麥沛然認同澳大的科研氣氛、教育及學生質量改善不少,但澳門科技工業、基礎教育、科普仍要增強,政府也要設法挽留人才。澳大將有新的、更好的校園,希望更多人投入科技學術,令澳門發展更完善。
對有志科研的青年人,麥沛然要求他們擁有每天進步的信念:“要看長一點,提升知識,有目標,人生會比較精彩。暫時見到的錢可能很豐富,但若澳門、珠三角發展好,競爭不會這麼小。汰弱留強,社會不斷進步,要先裝備自己,然後才想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