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研究叢書》顯澳研究最高水平
訪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
在喜迎澳門回歸十周年之際,由澳門基金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澳門研究叢書》首批十二卷,日前在澳門首發。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出席了《叢書》的首發式並對《叢書》在短期內高質量的出版給予高度評價,許多人士也對此進行了熱評。為此,記者特走訪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請他談談《叢書》的主要特點、意義和對社會的影響。
澳人文社會科學成果
謝壽光說,《澳門研究叢書》分兩個系列,一個是譯著系列,另一個是研究系列,就是整合澳門本地學者和內地學者各方面的成果,整成文稿出版,確定在二○一○年之內至少出版三十至四十種書。其中,第一套就是澳門人文社會研究文獻,這是兩地約四百多位學者,把關於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法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按照內容編輯,在澳門回歸十周年前夕推出首批書籍。首批叢書集中反映了澳門回歸十年以來人文社會研究的最高成就,也是對澳門社會科學界本身的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是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個成果。
《澳門研究叢書》有三個特點:首先,該叢書涵蓋了澳門政治、澳門經濟、澳門法律、澳門社會、澳門思想文化、澳門與世界等研究方向;每一類問題的研究都具有極強的歷史縱深感,在梳理重要歷史關鍵點的歷史事件的基礎上重點關注近現代以來澳門的發展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判斷。因此,可以說叢書是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一次全方位展示,體現了澳門研究的最高學術水平和最新進展。
其次,叢書的作者隊伍集中了目前澳門研究的老中青三代學者。既有已故的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原檔案學院)韋慶遠教授這樣的老一輩專家學者,也有吳志良教授這樣年富力強的對澳門歷史和社會有深刻觀察的中青年專家,更有幾位近年崛起的對澳門研究有獨特見解的青年學者。
最後可以說,叢書既代表了以往海內外華人學者關於澳門研究的最高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又預示了澳門研究的美好明天。
學術界將展喜人面貌
有人說:“這套叢書是澳門人文建設的重要學術成果,為建立澳門地方性知識體系和本土解釋體系奠定了牢靠的基礎。”謝壽光說,這個評價是極其恰當的。
他強調說,這批學術成果,是澳門研究成果頭一次這樣集中而有規模的展現,有四百一十一位專家學者參加選編這部叢書,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並在不斷發展壯大的研究隊伍。這個隊伍日益形成了具有獨立的研究體系和澳門本土特色。地方性知識,就是結合自身特點的路;本土解釋體系,是立足澳門,從本土視角解釋清楚這條路是甚麼路、如何走過來的、為甚麼要這樣走、以後應怎麼走下去。
澳門是具有顯著自身特徵的地區,這是影響和貫穿整個澳門各方面發展的內在因素,也是作為研究群體必須首先考慮的因素,同時也為澳門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現實條件。通過這套叢書的出版,我們看到,澳門研究獨立思考、具批判精神、有節有度的知識群體已經成形。隨着這個隊伍的不斷壯大,澳門學術界必將展現越來越喜人的面貌。
澳人文學術繁榮發展
對如何看待澳門今後學術研究的發展前景?謝壽光說,回歸十年,澳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澳門經濟社會的急速發展也對學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澳門經濟的發展模式,還是政治、社會的未來走向,都是擺在學界面前的現實課題。學界如何提升理論水平,掌握更多、更新的研究方法,重視實證和量化研究,推動學術的縱深發展;如何將澳門放在珠三角、放在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大視野中來考察,在中國和亞洲大格局中尋找定位、尋求機會,確保澳門第二次現代化的成功,同時促進學術繁榮。這是澳門學術研究發展的方向。內地學者期望通過與澳門學術界的合作與努力,能夠進一步推進兩地的學術交流和學術進步。
在談到與澳門合作的下一步計劃時,謝壽光表示,我們和澳門基金會的合作,開創了非常好的歷史。澳門本身發展的潛力巨大,今後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我們未來的合作提供了條件。現在澳門的譯叢正在整合翻譯力量,二○一○年前,一定能出來幾本書。在研究叢書方面,下一個五年,至少有五十種以上的書籍可以出版。這無疑會使澳門的地位和研究的影響力得到一個很大的提升。
本報特約記者 張玉書 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