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遺建築修葺多年重現舊貌
鄭家大屋短期局部開放
【本報消息】修葺多年、坊間期待已久的世遺建築鄭家大屋,短期內有望重新對公衆開放。來澳出席“華夏園丁大聯歡”的兩岸四地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教師昨率先進內先睹為快,參觀大宅修復成果。文化局副局長陳澤成昨日透露,開放鄭家大屋的工作密鑼緊鼓進行中,估計農曆新春前會有好消息。
鄭觀應故居百年滄桑
“澳門歷史城區”之一、位於媽閣街龍頭左巷十號的鄭家大屋,約建於一八六九年,為院落式大宅,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故居,具廣東傳統民居特徵,為本澳目前最古老的中國傳統大型民居建築群,糅合不少外來文化的影響。“百年滄桑”,鄭家大屋於過去一百多年間,因欠缺維護及保養,部分設施經不起風雨侵蝕而倒塌,加上業權不屬於當時政府所有,常有盜賊光顧,大屋有價值物品所剩無幾。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竟有三百多戶人居於一起,更成“冇厴雞籠”。
破爛不堪須動大手術
因這座大宅歷史悠久,又具文物保護價值,備受各界關注。至二○○一年由文化局接手,使長達十年的鄭家大屋業權問題磋商告終。隨即開展修葺,首要加固未被破壞的建築結構,令大宅有機會“重現輝煌”。當時大宅破爛程度嚴重,且修復步驟和過程要求細緻、謹慎,故需花上多年時間修復。多年來,現任文化局副局長、時任文化財產廳長陳澤成一直跟進大宅修復工作。他回顧說,從首階段加固各主體建築,至○五年拆卸全部保護大宅的金屬鋼架後,即進入建築修復階段,近年對內外建築進行裝修,一切依照“修舊如舊”原則,強調“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為長遠目標。
日接待人流不超一千
今年三月,澳門文物大使協會獲文化局批准,進內考察修復中的鄭家大屋,可見大宅修復多年後的初貌。至近月,鄭家大屋主體建築修復完好,原本置於主廳或客房的家具、擺設、掛飾、對聯等物件,已有序放回原位。陳澤成指出,修復進程一方面對已破壞的木構件及門窗盡力修葺外,用於修復蠔殼窗等所用材料定必要購自珠三角地區,並需加工處理方可使用,需時甚久。凡灰塑、壁畫需由專人繪製或修復,不容輕率。
根據目前修復進度,加上限流參觀,陳澤成認為鄭家大屋一半建築空間可於短期內開放,予公衆參觀修復成果。預料遊罷限定空間,需時半小時至四十五分鐘,每日接待人流不多於一千人。至於有計劃在大屋興建的“鄭觀應故居紀念館”、文史研究中心,料明年公開招標。紀念館或選點大宅後花園已倒塌樓房處興建,現有保護網加固;文史研究中心會選點鄰近已停止運作、位於下環街的社工局馬柯曼麗飯堂,兩建築之間空地計劃興建另一個大宅出入口,方便居民及遊人參觀大屋。因條件及環境所限,決定取消原於大宅內興建的“精品酒店”,以不破壞主體建築為首要。
與其他世遺景點串連
雖然如此,鄭家大屋修復進度緩慢,開放似無期,備受各界關注。陳澤成重申,有關鄭宅日後開放的管理、空間再利用及限制參觀人流等方面,未來會制訂相應方案,確保大宅於“保護第一”條件下開放。基於保護原則及配套設施未盡完善,倘短期內開放僅能開放一半建築空間,同時積極完善及協調大宅與周邊環境,使大宅與其他世遺景點更好地串連起來。他形容來澳出席“華夏園丁大聯歡”的教師進內參觀,是一次“試運轉”,能考驗局方的接待與應變能力。
日後如何善用大宅空間,坊間各有想法。文物大使協會負責人就曾建議鄭家大屋開放後,騰出空間設立相輔性旅遊設施,為遊人營造休憩空間,提升大宅可觀性與歷史性,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