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打老婆成性?
——記善牧會助家暴婦女重生
二十年前,家庭暴力在社會中是禁忌,屬於“家事”,社會上欠缺公民敎育及社會服務協助受虐婦女及家庭,她們只能啞忍。二十年後的今天,在政府及專業團體的努力下,受家暴困擾的人基本上獲得較完善的支援服務,惜與“零容忍家庭暴力”仍有距離。根據善牧會婦女互助中心資料顯示,去年約有二千名受虐婦女求助,求助個案上升。簡單幾個數字,說明了愈來愈多婦女身心受過多次傷害,才“迫不得已”求助。數字的背後,發出了強烈的訊息:本澳家暴問題絕非個別事件。
打老婆一年二千宗
澳門的家庭暴力求助個案持續攀升,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的根基。一直以推動和諧社會,預防家庭暴力為宗旨的善牧會,為需要緊急庇護的受虐婦孺、未婚媽媽及處於困境中的婦女伸出援手,是第一個接受政府資助從事庇護服務的民間機構。善牧會的善牧中心成立近二十年來,總計收容了一千一百五十名不幸的婦女,提供短暫收容服務。
鑑於離婚個案趨增,衍生出單親家庭的情況日益嚴重,一九九八年善牧會開設婦女互助中心。成立十年,現有三百多名會員,大部分擔任義工,積極為離婚、喪偶或未婚成為單親婦女及其子女提供諮詢、輔導、家庭生活敎育、社交及康樂活動等服務,協助受困的婦孺走出陰霾,重建自信。由於婦女受虐向來是社會隱性問題,去年約有二千名受虐婦女向該中心求助,以家庭暴力為主,足見問題的嚴重性。
“愛人”施暴受創尤深
善牧中心主任狄素珊修女表示,婦女被“愛人”暴力對待,除了身上的傷痕清晰可見,心靈也受到極大的傷害。她們的苦無處可說,也不知道如何求助。受虐婦女常常自我怪責,認為丈夫是自己挑選的,不能埋怨誰。雖然害怕但又不希望他們受到法律制裁。她們想求助,但又受中國的傳統思想影響,認為“家醜不出外傳”。另方面又害怕回家再被虐打。她們旣想逃離傷害,又不知何處可逃。
被枕邊人傷害,使受虐婦女極度缺乏安全感,每天活在驚恐中,對人和事感到畏縮及不信任。善牧中心所接觸的個案中,受虐婦女通常都忍受了多年的虐待,暴力磨滅了她們的自信,即使想離開家庭也不知從何而起。她們可能多年沒有社交生活和工作經驗,不認識社區資源和社會環境,加上缺乏自信,使得她們在重過新生活的路上,遇到不少障礙。不少長年受虐的婦女因此患有創傷後遺症或抑鬱症,部分甚至有自殺念頭及行為。
“嫁雞隨雞”的魔咒
按善牧會的輔導經驗,許多受虐婦女由於家庭暴力令自我價値觀大受扭曲,一些非理性思維成為緊緊地掐住受虐婦女的“框框”,例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丈夫才是家中的經濟支柱,離開他便別無依靠”等,導致不少受虐婦女未能走出困局。
事實上,協助家庭暴力受害人重新確認自己的價値觀及打破以上的框框,需要一定的時間及空間。善牧中心除為處於危機狀態下的求助者提供一個家,給她們溫飽,給她們安全感外,工作人員也會陪同求助婦女就醫、安排心理輔導、申請經濟援助,讓她們安定下來,撫平傷痛,認定自身的價値,重拾對自己和對生活的信心,以及調整未來的路向。
鳳玲的坎坷與自強
經歷過兩段婚姻失敗的鳳玲(化名),一九九○年與首任丈夫結婚並誕下一兒,婚姻生活並不美滿,離婚收場。由於學歷低又要帶着兒子,生活苦不堪言。後經朋友介紹,認識第二任丈夫並育有一對子女。“有過一次失敗的經歷,我很珍惜第二段婚姻。”鳳玲以為找到一個疼愛自己及子女的人,同居後始發現丈夫懶散成性,一家五口的重擔落在她身上,為了讓子女有個安樂窩,鳳玲身兼多份地盤散工,省吃儉用購入廉價的經濟房屋。惜二○○○年澳門經濟陷於低迷,地盤停工,鳳玲因而失業,靠朋友介紹當鐘點工養家。
此間,丈夫有了外遇,置妻兒不顧。為了第三者,丈夫不時用言語傷透鳳玲的心。有一次吵架,鳳玲一時看不開,拖出石油氣罐要自殺,嚇得子女抱着媽媽痛哭,丈夫沒念夫妻情份,狠心撇下妻兒沒再回家。鳳玲以淚洗臉,因長年抑鬱患有心臟病和高血壓。離家近兩年,丈夫再次回家吵着要賣樓,一言不合雙方又吵起來,發瘋似的丈夫以 “鐵通”狂毆手無寸鐵的妻子,鳳玲被打至頭破血流,右手嚴重骨折。
如大部分獲安排入住善牧中心的受虐婦女,鳳玲入住初期寢食難安,對自己與子女的前途很徬徨。鳳玲天天哭,修女勸她“做人要向前看,不要因為被男人抛棄就想死,一個家你都能撑得起,為甚麼那麼笨?輕易就放棄自己。”這句話觸動了鳳玲的心,她開始體會到女人不一定要依靠男人,其實也可以獨立。
離開生活了半年的善牧中心後,手傷未癒不能工作,在社工協助下,帶着子女走出當下的困局,鳳玲與子女申領了經濟援助,在北區租住廉價房屋,有了穩定的生活,她還加入了善牧會的婦女互助中心當義工,以過來人身份協助被虐婦女,生活變得充實及有意義。更重要的是,她能夠有尊嚴地面對自己的人生。
未婚媽媽的無助
善牧會保護受虐婦女及兒童,二十年來不斷開拓新服務,在家庭暴力及單親家庭的工作中,一直扮演先驅者的角色。作為本澳唯一為未婚媽媽提供收容服務的善牧會,於十年前設立求助熱線,協助未婚媽媽解決意外懷孕及重新適應新生活所帶來的問題,假若母親決定放棄嬰兒撫養權,他們會安排領養服務。
珊珊十五歲時誤交損友,無心向學離家出走,半年後未婚懷孕,遭男友抛棄。她大着肚不敢回家,最後向善牧中心求助。產兒子後第二天,本來同意簽字放棄兒子的她,最終因捨不得而打消這念頭,獨力面對撫養兒子的重責,幸得家人原諒重過新生活。
十年來未婚懷孕求助個案未有攀升,但狄修女表示這只是冰山一角,不排除未婚懷孕有年輕化的趨勢,因為社會信念和風氣在轉變。她說,現今少女較早熟,有更多機會接觸性生活,對懷孕或墮胎的觀念愈趨開放。“墮胎、給人領養或自己撫養只是補救性的工作,長遠來說,預防工作才最重要。”但有前線社工透露現時資源不足,未能有效地向靑少年宣傳正確的性敎育知識,單憑私人機構定時舉辦性敎育課程,難以改變整個社會風氣。
澳門繁榮的背後,仍然有很多處於困境的婦女極需要別人關心。其實,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的權利,不管苦日子有多久,只要勇於面對,受困婦女都有資格及能力,去為自己及家人爭取一個更安全更理想的生活。
文、圖:謝納新
(部分圖片由善牧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