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治療師嚴重不足
教育界冀政府外地引進 培育本地師資
有接收融合生的私立學校校長及教師認為,聘請專職教師有難度,教青局在教學技能、技術的實際支援不足,對解決前線教師問題幫助不大。有關特教學生的語言治療師嚴重不足的情況已擾攘多時,期望政府斥資覓外地良才,或在本土培育增加師資力量,解決實際需要。
當局支援幫助不大
根據教青局對每名融合生提供額外兩倍資助金額的措施,校長坦言金錢上的幫助,即使比鄰近的香港不差,但在技術支援方面,礙於教青局知悉的學生資料,僅限於評估階段搜集所得,或每年約兩次到校參與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教青局人員不參與教學,其前線特教經驗不足,以致向學校提供的所謂“支援”,並不能幫助教師應對實際教學時遇到的困難。
擁有特教學歷及經驗的教師認為,有融合教育需要的學生,幾乎“個個不同”,除非是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否則絕不能應對所有個案。礙於本地特教資源有限,莫道是經驗充足的教師,一般有特教背景的教師數量亦不足,初出茅廬者只能求助網絡。該教師認為,教青局應多聘請有豐富前線教學經驗的專家到澳培訓教師,甚至短期駐校輔助教學,才有助解決教學的實際困難。
特教需要大量師資
因為情況特殊,融合生需要較其他孩子得到更充分的照顧,這點不容置疑,究竟配備多少人手才算合適?根據教青局的建議,私校每錄取六至八名融合生,應運用資助金額聘請一名教學輔助人員。然而,根據有關人士提供的資料,並非每所學校都會為已招收的融合生聘請專職教師,部分解釋因收生未足六至八名,所得資助不足以聘全職教師,遂以普通教師兼任。部分或會取巧以“兩兼任教師代替一全職教師”的方式取替。
該受訪校長以“過來人”的身份指出,普通教師兼課不利於融合生進步。過往學校未聘請到專職教師,也是以現任教師幫助融合生,但跟進情況不理想,“要讓融合生得到一點一滴的進步殊不容易,師資力量是其中關鍵”。以該校為例,學校現時聘任專職融合教師的職責,是幫融合生在正常課堂外“加堂”,為學生提供個別學習輔導,但因每個學生情況不盡相同,甚或大相徑庭,尤其年紀較小的必須經常介入幫助,儘管該校融合輔導人員的師生比,較教青局的建議高,但校長認為仍難以評估是否足夠。“如果要跟足,真的需要大量師資,教青局建議的數量亦未必足夠,融合教育還講求特教老師與普通教師之間的配合。於融合教育而言,師資是最大的挑戰。”
融合生需特殊治療
該名教師特別指出,融合生雖被界定為“只需要少量特別輔助,便能與同學一起學習及成長的學生”,但不少還有接受特殊治療的需要。早前教青局認為學校對接收融合生情況較了解,為避免資源重疊,關閉設於啟智中心的融合生個別學習輔導班。該教師理解此舉目的,但建議教青局將節省的資源用於支援語言、物理及職業治療的發展等。
本澳的語言治療師太少,幾乎所有自閉症學生都需要接受語言治療,且語言治療有黃金期,年齡越小療效越明顯。無奈學生一方面不能從當局獲得足夠治療,即使自己願意負擔治療費,也不能在本地找到治療師。過去曾有富裕的家長,每周不辭勞苦帶同自閉症子女赴港治療。
“政府既然財政資源充足,可以全民派錢,何不將資源用於更有需要的弱勢群體上?可以通過提高薪酬待遇,吸引外地治療師到澳為有需要學生服務,又或者透過在本地高等教育院校設置專業,培育本地特教人才,當局應長遠考慮地區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