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濫藥趨低齡少女化
聖公會發現索K者最細十二歲情況值得關注
【本報消息】本澳青少年的濫藥情況越來越趨向低齡化及少女化,濫藥最小年齡為十二歲,濫藥模式已逐漸由北上回流返澳,在“私竇”叫“外賣”。聖公會北區青年服務隊主任許秀珍反映,導致青少年濫藥的原因不外乎受感情、朋輩影響,與兩三年前相比,青少年的濫藥問題趨向白熱化,且受錯誤價值觀影響,認為濫藥是一件很平常的行為,自動將自己的濫藥行為合理化,情況值得關注。
錯誤價值觀乏危機感
許秀珍表示,聖公會北區青年服務隊在外展的過程中發現,青少年濫藥問題近兩三年開始趨向低齡化、少女化及白熱化,濫藥者不但不再迴避承認自己有濫藥行為,且將自己的濫藥行為合理化,認為青少年十居其九都有濫藥,不濫藥反而不正常。外展隊接觸的個案中,有近一成有濫藥行為,濫藥者最小年齡為十二歲,主要以吸食“K”粉為主,其次是“冰”。
她指出,青少年濫藥問題低齡化存在的危機更大,必須關注。因為在免費供應下,年齡越小者越不懂節制,越容易上癮甚至遭他人利用。儘管濫藥青少年對濫藥危害有一定的認知,亦知道藏毒及販毒行為的刑責重,但多數都缺乏危機感兼抱持僥倖心理,自以為“被捉”等不好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且濫藥青少年喜歡互相渲染吹噓一些濫藥後的“爆幻”快感,刻意淡化濫藥後身體出現許多負面狀況如暈、嘔、發燒、虛脫,嚴重者出現尿道炎、膀胱炎等症狀,甚至需要洗腎等負面的影響。
家庭關愛家長莫卸責
青少年濫藥行為多受朋輩影響,而感情問題、家庭關係及社團壓力,則進一步影響他們繼續濫藥。綜合青少年濫藥成因,許秀珍認為與青少年缺乏“愛”有關,要減低青少年濫藥問題,社區人士應主動關注青少年濫藥問題外,家長更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根據外展經驗,有家庭關愛的青少年出外玩樂時都較有分寸,懂“惜身”。改善親子關係沒有“即食麵”,需要時間的投入,期望家長明白為口奔馳的最終意義,應適當分配時間關愛子女,即使工作忙,也可透過一張便條、一條短訊,傳達關愛,將有效減低子女誤墮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