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後”崇尚物質眼前利益
蘇文欣:學校助開展職業生涯規劃
理工學院副教授蘇文欣認為,青年選擇和發展職業時普遍關注薪金報酬,部分體現“八十後”崇尚物質、注重眼前利益的心態,亦與青年對工作內容、環境等缺乏認識有關。他建議由學校和民間機構合作開展青少年職業生涯規劃,讓青年清晰個人性格、能力和職業定位,通過“試工”或實習等深化對工作的認識,在真正求職時能作出正確選擇。
物質豐盛自我為中心
蘇文欣表示,時下青年的職業價值觀與坊間熱議的“八十後”心態相似,成長在物質豐盛年代的年輕一代愛以自我為中心、喜歡享受、注重眼前利益。蘇文欣說,這代人最明顯的特徵是崇尚物質且需求殷切,於是乎求職時常着眼於人工多少,能否滿足自己追求物質的需要,而不會將工作視為個人成長的一部分。
由於在成長過程中較少失敗經歷,一些年輕人在求職時自視過高,以為僱主一定會青睞於“有大學學歷”,即使欠缺經驗都可藉高學歷彌補,以致一旦在求職上碰釘便一蹶不振;亦有一些“宅男”、“宅女”未能正確衡量個人能力、性格適合何種職業,求職時顯得茫然不知所措。問題暴露出不少年輕人個人定位不清晰、職業目標不明確,在選擇和發展職業時缺乏所圍繞的中心。蘇文欣指出,正如船隻停泊時必須用“錨”來定位,人在選擇職業時亦須有“職業錨”;有了固定的“職業錨”,當個人不得不作出選擇時,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職業中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亦就不會在擇業時常抱着“邊度多錢就去邊”的心態,以致隨波逐流,頻繁地轉換工作。
教育過份強調知識
蘇文欣坦言,青年對事業發展前景的迷惘,亦反映出教育體系存在缺陷,與長期以來教育目標過份強調知識、技術,在職業價值觀上少着墨有關係。他指出,現時並非所有學校、所有院系都要求學生有實習成績,學生從來沒有機會提前認識工作環境,對工作內容亦不明確,在職業抉擇時難免聚焦於最表面的“薪金”、“收入”。青少年的職業或生涯規劃應該由學校和民間機構共同承擔責任,擁有技術的校方,有條件為全體學生進行職業傾向性測試,讓其明確自身優勢、弱點、性格類型及適合的發展方向,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工作態度和職業價值觀。至於民間機構,應利用社會網絡與企業或機構掛鈎,為學生提供“試工”或暑期實習的機會,實實在在地讓年輕人在獲得工作經驗之餘,提早認識行業特質、晉升前景等,最終能夠作出適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