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發展中的挑戰
裴新寧
課程發展中的挑戰
建設優質的課程體系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敎育發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就非高等敎育階段學校課程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談談看法。
課程的理解
關於課程意涵的理解取決於不同個體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課程指向的是提供給不同學生群體和學校的敎育項目的總體;今天,面對社會變革對人才培養的新訴求,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課程政策制定者將目光一致投向了學生要達到的學習與發展的標準和對學生成就的評估。出版商和領域專家把課程看成是敎學材料包,其中包括學習活動和敎學項目的各種表徵形式(文本、電子軟件、實物、模型等)。對學校來說,管理者認為課程是學校的敎育專案——學習領域和主題、學程以及學校提供的有計劃的活動。對敎師而言,課程是他們希望學生得到的東西,或者他們對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期望,以及用於實現這一期望的活動或資源的短期或長期規劃。要問學生什麼是課程,他們可能會說課程就是他們所必須做的事情(作業、活動等)或他們從自己的課堂經驗中正在建構的任何意義。
從社會整體方面來看,課程是對社會文化有意識選擇的結果,並作為一種載體,中介着學校敎育對文化的再生產,傳承人類的智慧和文明,增進人類世界可持續性發展的共同價値的增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課程樣態映射出的是一個社會系統的價値選擇、文化特質、發展取向和層次。也正因如此,課程及其各種體現形式也成為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敎育水準比照的證據。這樣一來,多多少少,課程建設自然成了全體社會民衆的責任;課程成了敎育對話的平台,一種對現實敎育進行反思的參照,以及對未來發展意向的表達。
今天,從未有過如此之多的目光聚焦到了課程。然而現實中,儘管我們可以說出的課程有很多,但眞正意識到的課程還很少。課程總是存在於“有形的”內容呈示和無形的意義影響中。社會文化風尙、學校和機構的物理及人文環境、媒體佈置、大衆傳播,以及敎育者的期望等等所攜帶的載體性價値,一直深刻地影響着關乎其中的人。這些潛在的課程常常未被重視,甚至處於“集體無意識”。提升社會和各級敎育機構,包括敎育者個體對課程的意識水準,是優先要做出的努力。
影響課程發展水準的關鍵因素
影響課程發展水準的因素有很多,但最終取決於“誰來編制課程、其對話能力如何”。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由單獨某一個機構或個人來進行課程編制的。當然出於對課程及其功能的理解的不同,不同國家課程編制成員的組成和作用也不同,差異尤其表現在不同個體或機構在從事課程編制的活動時的參與層次、直接影響力以及自主權大小不同。
課程編制的參與層次有多個,彼此關聯而構成了一個連續統。如果從參與者的作用來看,可以把課程編制分做言辭層面和經驗層面。在言辭層面(或稱言辭世界),主要參與者就是業界領導者、政治家和專家學者等,他們主要決定課程的政策框架、目標、學力標準以及官方課程實施的指引性文件,等等;而在經驗層面(或稱經驗世界),敎師和學生決定如何具體實施官方課程或發展校本課程、追求他們的目標,家長也會參與學校的評估。
新的課程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需要廣泛的對話,這涉及到課程編制的各個層面。對話就是相關利益者的參與。已有國際課程改革實踐表明:與其他利益分配不同,當國家或地區敎育的優質發展作為社會各族群的共同追求和共建大業之時,課程參與的增多所導向的就不是衝突來源的激增,而是人們對課程改革和發展的責任關愛的自我培育。但是,究竟課程發展水準及取向的定位如何,還決定於課程編制集體中的參與結構及對話表達的質量。因此,課程改革的有效推進,亟待優化與課程問題密切相關的各類組織及人員對課程權力的表達能力,尤其是學校或敎師、家長及學生在有關課程活動中的參與能力、社會行動力和利益表達能力。這是需要所有課程參與者共同面對的挑戰。
敎師在課程發展中的參與和成長
對於敎師在課程發展中扮演什麼角色,沒有唯一答案。不過,從其他國家和地區豐富的課程改革案例來看,大多數新手敎師歡迎官方的課程,他們尤其希望“課程指引”、敎科書以及敎學指導材料多加提供好的主題、概念、敎學方法和活動,因為這些可以幫助他們規劃與整理敎學資源,處理敎學場景中的陌生問題;越來越多的有經驗的敎師則看到了官方新課程項目和材料的拓展價値,他們發現,新課程及其理念、觀點和為學生建議的各種活動會增加他們自己關於學科內容和敎學法的知識,使他們在尋找促進學習和提高動機的方法方面變得自覺和主動。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全國性課程改革政策的制定都大量吸納了一線優秀敎師的實踐智慧,在課程發展共同體中動態協調課程領導的權力分配關係。建設和發展自主和多元的校本課程體系,學校及敎師擁有了更大的課程領導的責任,敎師成為課程編制的主體,因此,敎師的專業能力成為校本課程發展水準的決定性因素。建立和完善敎師專業發展的長效機制,確保敎師在參與中實現可持續性的專業成長,是課程改革成功推進的必配保障。
挑戰與機遇同在,改革總是與問題和各種聲音相伴。理性面對,積極對話,會使問題愈辨愈明。我們已經看到,好的學校課程改革帶來的收益遠不只課程本身,而是,課程的重構會帶來敎學的重構,從而更多地重構了學習,也靜靜地提升着學校的文化。
(作者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敎育科學學院敎授)
裴新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