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戲劇的生態環境
李宇樑
澳門戲劇的生態環境
從加拿大回澳後這大半年裡頭所看的戲裡,給我一個印象,澳門戲劇頗有創作人材,但就是缺乏藝術行政及幕後技術支援人員。在大多數的演出裡頭,導演幾乎或多或少都要兼顧一切創作、技術與行政的工作,未能專注於藝術創作。隨着近年從外地學成歸來的人漸多,一些幕後技術設計人材如舞台設計、服裝設計、化妝設計等逐漸完備,但一些專門崗位如藝術行政、技術經理(Technical Manager)、舞台監督等仍一將難求,要使澳門的戲劇眞能健康地發展,甚至邁向專業,這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澳門戲劇的發展相對於九十年代來說已有長足進步,亦開始試圖擺脫業餘的形態,步向專業的架構,這可見於在很多演出的製作裡頭,各個專職部門都趨向專門分工,不比以前一切由導演或監製“一腳踢”。就以舞台監督 (Stage Manager)的崗位來說,已細分為舞台監督、執行舞台監督(DSM)與助理舞台監督(ASM)等幾個專職,但也由此暴露了後台技術人員與行政人員的嚴重匱乏,近年的演出頻密更突顯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無論前台的編、導、演或創作作品如何精彩,但總為後台技術支援拖着後腿,總難成大“戲”;戲劇要往前走不能單靠一條腿走路。要栽培這些人材必須要有演出場地及軟硬件的配合。以燈光設計為例,就必須要有劇場及舞台燈光的設備提供學習與實習,而技術經理或舞台監督的培訓也要有恆常的全面性或正規演出提供訓練機會。
澳門近年雖然有幾個劇團努力朝着專業為目標,邁向專業化,但縱使只從製作架構上專業化來說,其實澳門的戲劇環境至今仍未能提供到足夠條件容許一個專業劇團的恆常運作,除了客觀因素如正規演出場地的缺乏之外,劇場人材的未能全面性是其中一個最大障礙。以現存的戲劇情況來看,從事導演工作的人數比每年本地劇場的製作量少,編劇又遠比導演少,各項幕後技術設計及支援人員更比編劇少,藝術行政的人材更是罕有。演員人數算是衆行當裡頭最多的,但男演員卻又比女演員少,兩者之間的人數不成比例,各個演出大都是求男若渴。而演員所能擔演的角色年齡又存在着斷層,以中年及老年角色最難找合適演員。
據知,目前正有不少學生分別在香港、台灣及內地進修戲劇演藝專科,隨着陸續畢業回澳的人士增多,可預見澳門的劇場活動必會日益活躍。而目前一些已經學成回來的人,鑑於正規劇場的高使用率,他們的演出活動就只能分流到文化中心劇場以外的民間自設小劇場裡去。這些學生完成了專業的學習課程,回澳後卻沒有空間讓其作實踐、探索與磨練,終歸是浪費人材與資源。澳門實在需要至少多一個正規的劇場,以容納日多的劇場活動,澳門的文化演藝發展及水平才可以有進一步的突破。回顧香港戲劇的發展,區域演出場地的建立也是使其演藝發展突飛猛進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宇樑
lawrencelei200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