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培養為書院敎育首要目的
單文經
人品培養為書院敎育首要目的
前次專欄從歷史演進的角度,說明大學書院敎育制度再受重視的緣由。今後三次專欄則試根據知名的前耶魯大學敎授兼約拿遜愛德華茲書院院長馬克雷恩的大作《書院敎育之道:耶魯生活與學習準則》,扼要叙述大學書院敎育的精神;本次專欄先論人品培養為書院敎育首要目的。
我們必須再度強調,大學書院敎育制度的設置,旨在透過敎學與輔導的功能,藉師生學業授受與生活互動及同儕的學習與激勵交流,創造全人敎育的環境;整個書院的設置都圍繞着師生互動與同儕的交流,以便促成學生心靈、智慧、品德、群性的全面成長與發展。毋怪乎馬克雷恩敎授指出人品培養為書院敎育首要目的。
早期的牛津、劍橋的書院多是圍繞着敎堂而建,要求成員每天進敎堂禮拜以示虔敬,俾便保持靈性的純一。今天,進敎堂禮拜祈禱因已屬私人範疇,書院不再強求;但是虔敬靈性的陶養,則仍為書院敎育的理想。十九世紀,美國許多獨立書院,仍標榜靈性重於智性的發展。二十世紀初葉,普林斯頓的威爾遜校長及哈佛的亞當斯董事更希望以書院的復興,恢復大學漸漸忽視的人品培養宗旨。
書院強調的重點之一是在小型的社群之中,讓敎師或職員與學生共同生活在一起,進而營造一個敦品勵學的環境,透過相互扶持與影響,協助學生完成自尊尊人、相忍為群、從禮治事、公平正義、情理兼顧等高尙品格的培養,以便成為一個具有紳士風度且學養兼備的讀書人。尤其,書院的敎師和職員皆會做到以身作則,凡事為學生考慮,讓學生自助人助,完成大學的敎育。
與人品培養一體兩面的另一個書院敎育目的是公民素質的完善。1828年,耶魯發表了一份報吿,要求敎師和職員必須像家長對學生一樣盡到管理與督導的責任。後來,書院逐漸將之調整為學生自治管理的制度,要求學生做到自治治人,由接受他人領導逐漸學習領導別人,並且在自治團體的活動當中,蘊育公民認知、公民德行,以及參與公民事務的能力,成為服務社會的中堅分子。
後來有些美國大學的學生自治團體逐漸演變成為專門講求享樂嬉戲,甚至具有暴力傾向的組織。有識之士乃亟欲藉助行政監督的方式力挽狂瀾,而強調公民素質的完善即成為不二的做法。1950年代末期,休士頓的萊斯大學即首先在其章程當中明示,八個本科書院都是自主自治的學生團體,自負其活動規劃與執行、經費募集、秩序維持等責任,以便促進成員的榮譽、責任、判斷能力的發展。
1970 年代,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所設的本科大一及大二學生書院,即設有一完整的自治制度監理學生的生活;學生必須以不同的方式參與書院的管理,有許多學生並以校外的實習和義工等方式參與社會服務的工作,且須定期向書院回報其學習的經驗。如今,耶魯約拿遜愛德華茲書院的四百餘位學生即組成一學生會;另設有戲劇社一,文學雜誌社一,運動社團二十七個,以及若干監督課程與活動、住宿安排、群體生活等事務的委員會。這些構成了學生們大學學習的重要部分,也成就了其日後投入社會成為公民的重要經歷。
(大學書院敎育系列之三)
單文經
(作者為澳大教育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