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絕非到此一遊 應成實踐應用平台
教育界:科學館配合課程辦專展
教育界人士認為,學生參觀科學館絕非“到此一遊”,必須讓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每年都有機會定期入館參觀,才能實現科普教育的價值。為此,建議科學館或在當局補貼下豁免學生團體參觀的全程門票,並針對不同年級的課程內容,定期更換專題展覽、工作坊,使資源充分善用。
溝通善用科普場地
中華教育會理事長何少金表示,本澳科技人才緊缺,要推動學生發揮創意潛能,科學館作為科普教育基地,應該為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以外,提供實踐應用的平台,引起追求科學的興趣。因此,學生到科學館參觀不是一次性的,不同年級學生應有機會每年定期入館更新知識。科學館便應該與教育界加強溝通,配合不同年級、課程內容舉辦專題展覽、工作坊等,讓現存的科普場地充分利用。
何少金補充,相信不少學校會陸續安排多個年級學生到科學館參觀,在資源許可情況下,政府可向學校提供來回交通資助。此外,科學館開放初期參觀者必衆,建議場館為學校團體參觀訂定時間表,合理安排時間和控制人流。
訂主題月擴大宣傳
十八歲以下學生要入科學館,並非所有項目都免費,其中2D及3D天文館就須分別收費二十元和三十元,如使用模擬機動式展品,還需每次另外收費十元。勞工子弟學校校長助理林倫偉認為,對於個人參觀者而言收費無可厚非,可合理控制人流,但學生畢竟沒有收入來源,收費應有下調空間。但對於參觀學生團體,他認為可通過向教青局申請方式豁免所有門票,否則一定會有學校因為經費問題無法組織學生前往。另外,科學館雖是親子活動新去處,但展覽中心、天文館一連串下來每位成人收費逾百元,一家三口基本消費二、三百元,可能會讓某些家庭卻步。
林倫偉稱,科學館儘管規模不大,但在合理安排下還是可以用得其所。他建議科學館設定“主題月”,每個月訂立明確的側重點,並向學校派發活動資訊擴大宣傳,吸引學生前往參觀,在潛移默化下,讓學生接受科學薰陶。
本報記者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