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政府社會須防陷執政維權困局
學者:社團政團化角色矛盾
【本報消息】對於工聯析出將會務工作政團化訊號,澳門大學公共行政學課程主任余永逸認為,其社團的政團運作清晰化,無疑是一種大膽和前瞻性表現,反映了澳門社會政治文化在改變,亦是基層社團面對新興社團競爭的結果。但基層社團轉型為政團,須有方法解決其作為執政聯盟一分子,與維權、爭取基層福利之間存在角色矛盾的問題。
社團屬“隱性”政團
早前有學術團體提出促進社團政治向政團政治轉變,建議修改放寬對政治社團的監管,透過政團培養政治人才。本澳其中一個最大基層社團——工聯,在上月的工代會上提出,“把會務工作與選舉工作恆常化、更好地結合起來”,並提出一系列為下屆立法會選舉作準備的工作安排,被視為是工聯清晰地向政團轉型,或將過往“隱性”的政團運作模式“顯性化”的訊號。
余永逸指出,實際上不少基層社團的系統社區分支機構,用社區服務形式積累參與公共事務的資本,幾近政治社團的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只是因應社會環境,以非政治社團作包裝運作,基層運作模式較之西方部分地區更活躍。
執政維權面臨矛盾
他認為,工聯提出自身及其“屬下各單位的會務工作與選舉工作恆常化、更好地結合起來”,清晰提出了其政團運作的方向,無疑是一種大膽和前瞻性表現。基層社團政團式運作的清晰化、確定性,反映了澳門社會政治文化的改變,亦是基層社團面對新興社團競爭的結果。由“幾年前指澳門存在政團會被人鬧,到現在提出澳門要有政團而沒有人覺得意外”,反映澳門民間和社會對政治社團的概念日見開放,不再抗拒政治社團的出現,甚至認為政治社團的出現是合理和需要,從某方面揭示了澳門整體社會的轉變。然而,包括工聯在內的其他特區執政聯盟內的社團轉型,必須同時有方法改變其現時面對的執政聯盟一分子與維權角色之間的困局。
他指出,回歸前不少基層社團以服務為宗旨,聯合愛國社團力量,與澳葡政府周旋,保護華人各種社會和政治權益。回歸後,當中相當部分基層社團加入特區政府執政聯盟,維持與政府周旋的保護居民權益,還是完全融入成為特區政府的一部分,既在特區政府的管治體制內,又要為坊衆和工人階層爭取權益,這種角色如何定位,服務坊衆、勞動維權工作的根往哪裡紮及如何發展,是包括澳門工聯在內和其他基層服務社團在回歸後共同面臨的矛盾。
政團化是競爭結果
近年基層社團在推動解決住屋、交通、打黑工、輸入外僱等問題雖有效果,但未能完全滿足民間要求,反而在新興社團、獨立工會的出現並施以額外的壓力下,在工聯、街總等社團周旋下,保護權益、爭取福利才能取得一些進步。但基層社團原來的角色和作用卻被忽視和淡化,基層的根逐漸被其他新興社團和獨立工會拉走,在支持、監察政府施政,與其他利益團體妥協的多重角色下,與原來的鮮明的維權、爭福利的角色陷入困局。
他指出,不少調查結果反映,社會普遍希望得到利益,但同時欠缺明確的共建意識,主政者又無法完全滿足社會要求,甚至覺得政府未能滿足居民的大部分要求。社會對政府的不信任近年明顯增加,間接導致社會對社團的信任度降低。與此同時,新興力量的出現、發聲,讓加入執政聯盟的基層社團與基層間的距離拉大。由社團向政團過渡,是基層社團面對新興社團競爭的使然,一定程度上可與政府拉開距離,加強其監督者角色,向基層靠攏。但日後在維持社會和諧穩定和社會整體利益的前提下,與執政聯盟內的其他成員作出利益妥協的決定時,如何保護基層居民和工人階層的利益,須有面對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