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福隆區成步行街
福隆新街曾是本澳商業繁盛的街道,隨着商業中心向鬧市區轉移,新舊城區之間的經濟差距拉大。舊區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需政府政策扶持及透過旅遊包裝項目,引入如手工藝品、文化展館、中式酒吧及燈光夜市等元素,振興區內經濟。
與新馬路只有一街之隔的福隆新街,昔日是名噪一時的花街柳巷,人氣鼎盛。隨着社會發展,該區逐漸轉型為商業旅遊中心。有商戶憶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福隆區食肆及手信店林立,人潮川流不息,但隨着商業中心逐漸向新城區轉移,昔日車水馬龍的情景不再。現時,該街巷有近半數的商舖因承受不了租金上揚、人資緊張的壓力,最終選擇結業離場。
做生意最重要是“成行成市”,才能夠凝聚人流,提升行業的競爭力。但福隆區目前的營商狀況卻是蕭條冷清,客流主要集中在某幾家手信店,其餘則慘淡經營,難營造商圈氛圍及吸引外來投資者進駐。本會建議政府應配合福隆新街本身的歷史文化底蘊,將其打造成一條別具特色的步行街。例如:每逢周末可於該處設市集,提供飾物、紀念品等各式各樣物品,吸引旅客到此尋寶,使其與大三巴、板樟堂、議事亭連成一道具特色的旅遊風景線。
新馬路與福隆新街咫尺相隔,但消費環境與氣氛確有天淵之別。建議當局在營地大街或議事亭前地等遊人密集地方,設立景點指示牌,刻載文字介紹舊區旅遊景點的歷史、特色,藉此宣傳及引進人流。希望當局可整合舊城區的特色資源,修葺及還原福榮里內的建築物,使之成為福隆新街的第二道旅遊線,豐富及充實該區的旅遊資源。
另外,有商戶反映指福隆新街的雨篷設計不實用,即使將它完全鋪開,仍然發揮不到遮蔭擋雨的作用,設施形同虛設,未能為商戶及遊客提供所需,希望有關部門正視問題並改善。福隆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