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智障活出彩虹
殘疾人士都擁有不同程度的工作潛能,復康服務界強調,只要因應他們的潛能,開展具針對性的系統訓練,結合社會的接納和政策支持、鼓勵,相當部分的殘疾人士都有機會透過公開就業,實現自力更生的復康目標。為協助殘疾人士藉就業回歸主流社會,回歸以來,政府積極拓展輔助就業服務,革新職業訓練模式,強調職業訓練與實際就業環境接軌,因而催生了多間模擬商業形式運作的職業訓練及輔助就業設施,弱智人士服務協會開辦的“心明治”小食店便是其中一間。
“心明治”打破固有標籤
“公開就業”(沒有傾斜政策下在自由市場競爭)是殘疾人士特別是智障人士實踐自力更生、體現自我價値和融入社會的重要渠道,亦是他們就業輔助及職業技能訓練的終極目標。過往由於缺乏相應的宣傳推廣及接觸機會,大衆對殘疾人士特別是工作能力的認知十分有限,他們往往被標籤為社會負資產,不具生產力。這種錯誤的認知和標籤,為殘疾人士融入社會製造了不少障礙,他們就業情況並不理想。回歸後,隨着相關復康服務的深化,公衆與殘疾人士的接觸及互動機會增多,對殘疾人士的工作能力有了進一步了解,願意為他們提供職位的僱主趨增,激勵了更多殘疾人士及其家人願意主動走出來,表達訴求。
“心明治”小食店於○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正式開業,主要為十六至四十五歲的輕、中度智障人士提供接近眞實工作環境的就業技能訓練,以及實習機會。開業至今,食店已訓練了卅四名智障人士,當中有廿一人已成功就業,目前則有八名學員正在接受訓練,每日在社工及工作人員的協助和輔導下,負責各款三文治食品的製作,包括銷售、送外賣及收銀找贖等工作,學員均可獨立應付,並能與到來幫襯的顧客交流自如。
融入社區大獲好評
公衆對他們的評價和接納度都甚高,小食店生意不俗,雖然店內有無火煮食的限制,但所售賣食物種類不時推陳出新,各款三文治每日平均賣出逾一百二十件,咖啡、奶茶、糖水、小食、粉麵亦大受好評,其中鹵水雞翼、雞蛋沙律及粟米呑拿魚三文治、低甜金瓜糖水更已成小食店的招牌,每日有不少居民幫襯,外賣及到會訂單亦不少。去年十二月,小食店更創下了單日營業額超過一萬元的紀錄。
小食店經理兼社工劉玉珠說,食店以實際工作環境訓練智障學員,讓他們直接面對公衆,亦讓公衆有更多機會接觸和了解他們。事實上,小食店開幕至今,一直獲社區居民支持,成為學員接觸社會及公衆了解智障人士工作能力一個很好的平台,通過彼此在社區內頻密的接觸,公衆對智障人士的工作能力有很大的了解和認同,甚至有顧客主動助小食店向僱主推介學員的能力。她指出,過往還沒有像小食店這類的就業輔助及職訓設施時,智障人士大多在庇護工場內受訓,不僅局限了他們與社會的接觸,也局限了僱主對他們工作能力的了解,小食店的開設,為僱主實地“睇辦”及明查暗訪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實戰有別庇護工場
在小食店內眞實的就業環境中經過兩年的系統訓練,受訓學員會被轉介到一些企業內進行實習或試工計劃,讓僱主直接監督和考驗他們的就業能力。劉玉珠說,經訓練後大部分學員都能在市場中覓得職位,只有極少數學員需要進行再培訓,因體弱或自信不足兼有情緖控制問題,在重複輔助多次均無法成功就業,便要轉至庇護工場。
她說,公開就業對智障人士接觸社會、融入社會有很正面的作用,但很難一廂情願去推動,旣需要社會公衆、僱主的支持和接納,家長的理解配合及智障人士的公開就業意願也十分重要。她指出,因就業市場工種較複雜,競爭亦大,工作環境相對不穩定,反而工作環境穩定、工種單一且不具輪替機制的庇護工場甚受一些家長靑睞,即使其智障子女已具備公開就業能力且願意公開就業,家長都寧願為他們選擇庇護工場,是過份保護。
小食店培訓的學員出外就業,一般較適合從事餐飮或清潔等行業。劉玉珠說,在幫助學員尋找工作職位時,都需要因應學員的工作能力及體能作整體評估,具備工作能力但體弱者,一般建議從事兼職,但具備能力又體質強健,便可以從事一些較為複雜的工種,如辦公室助理、送文件及送信等。現時小食店八名學員,其中一人已獲安排到東南亞食店實習,有望春節後獲試工機會。她說,試工是智障學員公開就業的前奏,亦是僱主及智障員工的磨合期,期間社工會跟進評估其適應環境能力、工作效率及上班路線認知等狀況,並給以相應的輔助。如果跳過試工環節直接上班,數天後因無法勝任工作被辭退,對智障人士的就業自信心打擊頗大,試工制度讓僱主及智障僱員透過磨合逐漸投入工作角色。
政府扶助長遠發展
對就業成功的智障人士來說,公開就業是自己有價値、有用的體現,為賺錢養活自己而自豪。師兄師姐的成功經驗,令尙在受訓的學員倍感信心,他們希望有更多開明僱主為他們提供職位,給他們實踐自力更生的機會。為鼓勵及提高學員的工作熱情和自信,小食店除設有津貼及勤工奬,亦提供早午兩餐、制服。鑒於受訓學員十分渴望有正常的社交活動,小食店也經常開辦一些餘暇聯歡及宿營活動,不僅大受受訓學員歡迎,已出外就業學員對這些活動亦趨之若鶩。
為擴闊殘疾人士的就業出路,特區政府宣佈撥出一千萬元,資助五間機構開辦聘用殘疾人士的社會企業,作為社企雛型的“心明治”會否升級成為社企?劉玉珠不置可否。她分析指出,雖然社企及小食店都以協助殘疾人士就業為目標,但小食店側重提供實境職業訓練,社企則更強調經濟效益,如果小食店要以眞正社企模式運作,便需抽走社工、活動協調員及訓練人員,人員減少,經濟效益難保障,沒有長期資助較難生存。未來,小食店將藉望廈社屋重建調遷,進一步擴展空間及職業訓練名額,繼續發揮其社會功能。
文、圖:英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