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社區學習人論壇 澳門學習型組織學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澳門社區學習人論壇 澳門學習型組織學會

澳門 社區學習 社會教育 讀書會 活動帶領人  社區營造 終身學習 工作坊 成人教育 社會 新聞 手工藝
 
首頁Latest images搜尋會員註冊登入
查看誰在線上
目前總共有 139 位使用者在線上 :: 0 位會員, 0 位隱形及 139 位訪客 :: 1個搜索引擎

沒有

最高線上人數記錄為 506 人 [ 記錄時間 :: 周五 11月 22, 2024 8:22 pm ]
版面
澳門圖書館地圖
社區學習活動帶領人論壇
社區學習活動帶領人 blog
澳門學習者群組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陽昇教育基金會
台灣社區通

台灣臺北市學習型城市網

大腦與行為
最新主題
» 澳門社團在社會趨向多元中轉型 陳溥森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Icon_minitime周三 2月 27, 2013 11:54 pm 由 fongkk

»  建龐大檢索網絡儲存整合珍貴史料 各界研啟“澳門記憶”工程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Icon_minitime周一 2月 25, 2013 12:35 pm 由 fongkk

» 澳門年輕人討“要愛”彩頭 登記結婚人數翻倍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Icon_minitime周二 1月 22, 2013 4:24 pm 由 rorolin

» 澳門與歐盟簽訂同聲傳譯合作協議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Icon_minitime周三 1月 09, 2013 6:00 pm 由 rorolin

» 澳門特區政府:噴射船撞浮標意外 暫未發現重傷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Icon_minitime周四 1月 03, 2013 12:33 pm 由 rorolin

» 2012,澳門政制發展邁大步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Icon_minitime周一 12月 31, 2012 12:42 pm 由 rorolin

» 澳門選舉産生12位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Icon_minitime周一 12月 17, 2012 4:01 pm 由 rorolin

» 獲批公積金提款社保今轉帳 獲批公積金提款社保今轉帳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Icon_minitime周二 11月 20, 2012 11:53 am 由 fongkk

»  賀一誠:交局監獄開支增幅驚人 議員促政府居安思危支出有度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Icon_minitime周二 11月 20, 2012 11:51 am 由 fongkk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向下 
發表人內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645
注冊日期 : 2009-07-25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Empty
發表主題: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Icon_minitime周三 8月 12, 2009 4:37 am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李鵬翥 廖子馨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六十年時光對於個人來說,是漫長的歲月,在歷史長河中卻只是濺起的一朶小浪花。澳門文學如何量度這六十年時光?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形容澳門文學:它像一塊溫潤的鵝卵石,安靜地嵌貼在大中華區域文學版圖中。經歷六十年時光的打磨,在這片大版圖的光華中,雖然澳門文學沒有搶眼的色調,但是把它拿掉的話,大中華文學版圖上顯然會出現一個小窟窿,不完整,有了缺憾。作為版圖中的一份子,當代的澳門文學從蹣跚起步到成長,在在都與新中國文學的發展有着割不斷的關聯。

澳門,這朶盛開於中國最南端的蓮花,與祖國母親血脈相連,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姑勿論因着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歷史因素,澳門百年來一直是內地文人志士的避難之地,只說上世紀三十年代抗日戰爭期間,不少進步作家如茅盾、張天翼、夏衍、端木蕻良、秦牧和紫風等或路過或短居過,對追求進步的知識份子起着積極的推動作用——澳門承接他們的苦痛和憂愁,也汲取他們留下的文化芳華,凝集至五十年代噴薄而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新文學力量。到了七十年代末,隨着內地經濟改革開放步伐的帶動,隨着內地作家開始以開放的視野走向個性化創作的影響下,澳門文學也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

不妨翻看紀錄,簡略地回顧一些歷史片段:

1978年,廣東省作家協會召開創作座談會,在全國最早恢復文藝團體組織及活動,也是在全國最早為著名的《三家巷》、《藝海拾貝》等被誣陷的作品及其作者平反。座談會上有剛剛復出的夏衍、林默涵、張光年等著名作家發表講話。現任澳門日報董事長李成俊應邀出席,並且撰寫一系列“參加省文學創作座談會側記”的文章,向澳門讀者匯報內地朝氣蓬勃的文藝新氣象。這場連續數日的創作座談會,無疑也給澳門文學界吹來一股久違的春風,不僅讓大家看到新的文學形勢,也了解到港澳作家同樣受到關注、受到重視。

1980 年初秦牧、紫風等到珠海,澳門的中國作協會員李成俊、李鵬翥前往相見。紫風曾經在澳門鯉魚井居住一段時間,所以秦牧伉儷對小城的情感尤其深厚,也特別關注澳門文學的創作情況。1983年後秦牧多次來澳進行文化交流,語多鼓勵,對於正在醞釀發展的澳門文學確是起着催化劑的作用,與有意和文學靑年共謀出路的 “兩李”一拍即合,半個月內便促使澳門日報開設純文學版《鏡海》。廿六年過去了,當台港澳、甚至內地大部分報紙媒體不再為文學留點創作空間的時候,《鏡海》依然在為澳門的文學靑年提供園地,凝聚了一批批文學力量。

1985年廣東省作協召開代表大會,李鵬翥應邀出席。

在老一輩名作家杜埃、秦牧、陳殘雲等的推動下,1986、87、88年舉辦的粵港澳作家聯誼會活動,很大程度上團結了一大批三地作家。1987年,經過七年的醞釀,團結澳門作家的組織——澳門筆會瓜熟蒂落,終於誕生,成為有力推動澳門文學發展的力量。

在殷殷關切的目光中,還有中國作家協會給予的支持:

1987 年由著名作家蕭軍率領的作家代表團一行十五人訪澳,是新中國成立後,最龐大的一次作家訪澳活動,代表團成員有著名的作家、評論家,如葉君健、韶華、張鍥、叢維煕、李國文、鐵凝、張一弓、吳泰昌等。這無疑是一場文學盛宴,令澳門作家有機會接觸、親聆著名作家暢談創作體會。時隔廿一年,2008年11月中國作協副主席金炳華率領另一次作家代表團訪澳,成員來自東南西北六個省市的作協主席等共十二人,副團長為陳建功、王安憶;座談會上,陳建功主要概述茅盾文學奬的有關評奬情況,王安憶則闡述內地與日本長篇小說的發展狀況,與澳門作家分享、共勉創作。2009年4月,作協副主席李冰上任不久即訪問澳門作家團體,與澳門文學界座談,細心了解本土的文學創作情況,坦誠交流意見,表達作協對於境外華人作家、華文創作的熱切關懷。

1984年第四屆中國作家協會代表大會召開,李成俊應邀出席。

1996年第五屆中國作家協會代表大會召開,李鵬翥、魯茂(邱子維)、陶里(危亦健)應邀出席。

2001年第六屆中國作家協會代表大會召開,李鵬翥、魯茂、林中英(湯梅笑)應邀出席。

2006年第七屆中國作家協會代表大會召開,李鵬翥、吳志良、李觀鼎、廖子馨應邀出席。

……

無疑,澳門文學在成長過程中,未曾脫離過中國文學的懷抱;那條因河沙堆積而成的蓮花莖,旣連接了澳門與內地的交通往來,也維繫着中華母體文化的血脈源源不斷由蓮花莖注入蓮花小城。

當然,澳門作為最早的華洋雜居之地,最先受西方文化的浸染。十六世紀中葉,帶着宗敎熱誠踏足澳門的耶穌會,開始在東西方科學、文化、藝術、哲學的交流中擔當使者的角色。同時,葡萄牙人還給澳門注入新的血脈,即澳門土生(主要是指在澳門出生的歐亞混血兒),也因此,這一族群的文學創作為整體的澳門文學增添了獨特的色彩。就其熱衷描述的澳門故事、澳門人和情來說,無疑是澳門文學的一部分,這也是澳門文學獨特性的鮮明寫照之一。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澳門基金會與中國文聯首度合作,出版“澳門文學叢書”,按“散文卷”“詩詞卷”“小說卷”“評論卷”“靑年文學卷”,將澳門文學作品共二十本擺到內地讀者面前,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推介。

2000年澳門筆會和澳門日報主辦“千禧澳門文學硏討會”,廣邀中國各地作家學者解讀、評述八十年代後期澳門文學作品,為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澳門文學歷程畫下一個圓滿的句號。

踏入二十一世紀,澳門文學並沒有停下腳步,我們繼續我們的追求,為下一次的飛翔努力鋪墊着。

循着澳門文學發展的歷史軌跡,可以看到,澳門文學受到西方文化的輕撫,但兩腳卻深紮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中,以清高自守的文化心態走着自己的路子。

歷史長河中的這六十年雖短,但澳門文學不該以長短來量度,因為我們和中國作家協會推動的新中國文學一樣,擁有的是一個豐富的六十年。

(本文原載2009年7月18日《文藝報》)

李鵬翥 廖子馨
回頂端 向下
http://mlearn.cool5forum.net
 
澳門文學六十年掠影 ——為中國作協六十周年而寫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澳門社區學習人論壇 澳門學習型組織學會 :: 澳門_學習素材 :: 社區歴史-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