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委澳大調查發現
科學素養教育不符要求
【本報消息】教青局去年委託澳大教育學院進行《澳門中小學自然科學教育專項評鑑》,調查發現本澳現行的教學大綱與科學素養教育不符要求,要求科學技能和態度狹窄,窒礙學生全面發展。建議當局妥善處理高考與科學素養教育的關係,在教學時間和條件許可下,盡量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實驗。其次,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整合大學、科學館等資源推動科學教育事業發展。
調查逾百中小學校
研究小組綜合問卷、訪談、觀課及現場考察,從中學課程、教學、學習、教師及小學科學教育等六方面,共調查了本澳四十六所中學(學部)和六十六所小學(學部),詳盡分析各方面及提出建議。評鑑報告去年九月完成。
評鑑小組認為,在課程目標、內容和評價方面,本澳現行的初中科學教學和高中物理、化學和生物教學大綱,有不少地方不符科學素養教育的要求,要求科學技能和態度較狹窄;課程內容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目標沒有很好地在內容中落實;教學評價仍以筆試測驗為主,基本沒有對學生在不同情境下使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出要求。
學生欠缺動手實驗
評鑑小組指出,本澳大部分中學為私校,課程設置具有自主權,可解釋各校的科學課程在門類、年級、課時具多元化特點,但也帶來一些甚至有悖於科學素養教育的宗旨。例如,部分學校文理分科過早,學校科學課程偏重分科課程,綜合化不普遍。傳授式教學是本澳科學課堂教學的主導模式,講解是教師的主要教學方法,學生缺乏積極主動。評鑑結果顯示,教學中存在學生實驗機會少、驗證實驗多於探究實驗、實驗開放水平低等問題。
調查發現,大多數學校的物理、化學、生物沒有獨立設科組,科學教師互相聽課、集體備課的情形屬少數,在日常工作中同儕互相學習、共同研討教學問題的情況不多。
評鑑小組再分析小學科學教育,發現小學科學教學與中學存在同樣問題,包括課堂以講述為主,缺乏與其他教學法並用;側重知識教學,偏向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學習較被動;大多數小學把紙筆測驗作為評核方式,即使有配合動手能力,但仍忽略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整合資源推動科教
評鑑小組提出多項建議,認為須系統化改革科學課程,借助多方面力量,尤其政府要加強整合如大學、社區、科學館、博物館等資源,共同推動科學教育事業。鑒於大多數學校使用內地科學課程標準、教科書,這些新版標準和教科書無論內容或形式都有重大變化,建議學校和科學教師注意把握變化特點,根據本地的教學條件和學生特點,改編和加工教科書,符合本地的需求。照搬或生硬地模仿其他地區的做法並不可取。
課堂教學方面,建議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採取多樣教學方法,以不同手段呈現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能。注意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和現實社會聯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嘗試採用小組討論、專題報告、角色扮演等新型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學習活動。在教學評價上,建議適當減少考試、測驗次數,注意評價觀念的多元化和方式多樣化、學生的個體差別,兼顧知識、情感和動手能力的評核。評鑑小組指出,有效的科學課程與豐富的教學資源密不可分,建議當局增加投入更新教學設備,在實驗器材、組織學生開展活動等給予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