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万元送孩子去网戒营 回来后孩子更讨厌父母
2009年08月13日 05:46浙江在线【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浙江在线08月13日讯“不要把孩子送到那种地方去,孩子回来了,更恨我们。”徐铮(化名)的母亲打电话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到北京去接受军事化训练戒网瘾回来后,变本加厉地上网。“他在报复,我们也不知道该把他往哪里送了。”
记者开始搜索省内的网瘾戒除训练营,但没有找到。
在宁波,曾有全国首家网瘾康复中心,记者造访时发现,负责人已经退休。
北京训练营归来
儿子更恨她
杭州的14岁男孩徐铮,去年暑假去北京参加一个类似于广州戒除网瘾训练营的军训。一个月,学费上万。
从和同学聊天,到各种各样的QQ群、贴吧、网络论坛。徐铮的网友遍布各地,泡网上时间也越来越长。父母每次回家,他都在上网,有时候还会通宵,影响学习。
去年暑假,徐铮更加肆无忌惮地上网,父母说了两次不管用,把他送进了北京一家戒除网瘾训练营。
训练营里的一切都是军事化管理,没有电脑,不能用手机,徐铮每天5点起床跑步,吃早饭。
然后,他一整天都在训练走正步,立正姿势,午休的时候还要自己洗衣服。
终于出营了,可徐铮很记恨父母。
在他看来,父母说他有网瘾只是借口,他们根本不愿意也不想管他,图的是方便。
开学没多久,徐铮照旧上网。
浙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蔡巍说,许多孩子都是被家长带来咨询的,明显看出孩子和父母之间很对立,“他们有时当着我的面就吵起来了。有一次,一个孩子站在墙角,离他妈妈远远的,还一直在吼:‘我不愿意见到你!’”
浙江没有戒网瘾训练营
在宁波,曾有全国首家网瘾康复中心,负责人杨国栋已经退休。他说,来咨询的家长、孩子不多,因为孩子在这件事上十分抵触家长。
浙江大学有专门的网络成瘾研究中心。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所,有医生接诊青少年网瘾病例。
浙一医院精神卫生科,接待14岁以上的网瘾青少年咨询。
在联系这些医生、专家时,每个人都在力图纠正关于“网瘾”的说法。
杨国栋一直认为网瘾和毒瘾有类似的原理。有网瘾者一旦离开网络,也会出现如同毒瘾君子那样的抖手、出汗、心力不集中、食欲不振等症状。之所以这样,人脑中有一种分泌物能令人快乐,叫“多巴胺”。因为持续上网打乱人体原有平衡,促使不断寻找提高体内“多巴胺”的途径,从而上瘾。
浙江大学网络成瘾研究中心的戴珅懿博士说,研究中心曾对30例痴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进行了诊断,其中仅3例确诊为“网瘾”。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所的副主任医生曹日芳也认为,现在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应该是孩子的“网络依赖”。
记者采访发现,我省还没有一个戒网瘾训练营。
3年只打网游不说话,医生说没病
3年前高中毕业后,“宅男”蒋锐(化名)每天一开眼,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显示屏。
为了在游戏里练级,他的电脑主机可以一周不关。
每天,母亲端着饭菜走进他房间,客厅里坐着无奈的父亲。安静的屋子里,回荡着网络游戏的厮杀声。
除此之外,蒋锐几乎连续3年没和家人说过话。
父母认为蒋锐病了,是网瘾,一定是网瘾!
去年上半年,一干亲戚强拖着蒋锐来到杭州疾控中心精神卫生所,找汪永光医生。
见到医生,父母泪声俱下地说着儿子的“病史”。
汪永光则一直打量着这个低着头,一言不发的男生。
父母离开后,汪永光问他:“你沉迷网络吗?”
“不觉得。”
“你觉得打网游很开心吗?”
“我早就对网络游戏厌倦了,但我只能从那里寻找快乐。”
“宅男”说出这句话时候,竟然哭了。
在他还是个“宅男”之前,经历了高考,成绩够上高职学校。
但父母认为蒋锐喜欢上网导致了考试的失败,没收了他的键盘和鼠标,并要求他复读。
蒋锐没有去父母指定的复读学校,重新买了鼠标和键盘。
最开始,父亲用拳头让他离开电脑。
蒋锐不肯,他说想要快乐生活,父亲给了他一巴掌。
从此以后,蒋锐只玩电脑,绝不开口。
听完这些,汪永光反而松了口气,这个孩子只是网络依赖,要尝试打破他和父母的僵局。
今年6月,蒋锐去门诊最后一次,他说,开始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了。
专家说惩罚治网瘾,不是用暴力
“南宁戒网瘾训练营的孩子打SOS,我听说了。”戴珅懿说,这种治法一点根据也没有。“国内目前所谓的戒除网瘾训练营都是不正规的,他们花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本钱不足100元,收取的学费却都要上万,都是暴利。”
曹日芳认为,在戒除网瘾时,的确可以用一种“惩罚手段”,但是惩罚不是暴力。
“所谓的惩罚,是比如孩子喜欢上网,你可以和他约定一定的上网时间,一旦超过时间,你可以进行断网。这就是一种惩罚。”家长缺少关于网瘾的知识,也缺少和孩子间的互动,总是病急乱投医,导致这些训练营拥有市场。
汪永光也认为,暴力并不能使孩子从心灵深处离开电脑,暴力只是用恐惧代替了电脑,反而容易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一旦脱离这个暴力环境,孩子依然会去上网。
药不能乱用
带孩子出去走走
宁波人王群(化名)戒网瘾时20岁。只要不上网,他就六神无主,有时手还会抖个不停。
刚进网瘾康复中心,他整天拿着手机发短信,“一天1000多条,就是他。”杨国栋说。
第一天打了针(依据杨的治疗理论,注射一定剂量的东莨菪碱,抑制大脑皮层的活跃)王群明显安分不少。用他自己的话说,“好像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躺在床上睡觉。
连续五六天后,王群发现即便有一台电脑放在他面前,他也不知道该干嘛。魔兽?没兴趣。聊天?还不如跟身边的人聊呢。
“那种感觉不好受,人生的乐趣一点也没有了。”就在王群对一切都失去兴趣时,杨国栋带着众人外出散步。
“这时发现从小到大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好像挺有意思的。”王群说,似乎是生活的趣味一点点被唤醒。
“如果生活中有乐趣,怎么还会有人留恋网络?”杨国栋说,集体外出是为了使孩子眼界开阔,不要只想着电脑。
关于药物治疗,每个医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戴珅懿表示,他们不主张给孩子用药,而汪永光等人也表示也不轻易给孩子使用药物,“除非他有抑郁倾向,有消极想法等。”
新闻助读
通过分析多年临床案例,汪永光认为,有两种家庭特别容易出现有严重网络依赖的孩子:
一、“高压政策”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管教特别严厉、期望值特别高,孩子选择上网逃避解压。
二,完全放任孩子的家庭,如留守儿童的家庭,孩子寂寞、孤僻,通过上网来代替亲情。”
在研究中,戴珅懿发现,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案例大都发生在东南亚一带,而欧美国家比较少。
戴珅懿认为,这和不同的教育方式有关。
在欧美国的孩子未成年时,法律规定需有人陪伴,且强调孩子参与社区活动。
杨国栋教授则表示,家庭教育很重要。一定要注意家庭健康,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扩大交际。在孩子10岁之前,家长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上网,看电视。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实习生 吴朝香 记者 岳雁 陈翔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