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污分流環保趨勢
隨着環境保護越來越受重視,基建設施需要不斷更新才能配合發展趨勢。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政府逐步將舊區下水道更換為清、污分流系統,污水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才排出大海,減少直接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然而,隨着城市發展及人口增長,下水道管網的更新需要持續進行。
污水經處理減污染
澳門是一個新舊區並融的城市,過去沿用的舊式合流渠網,將生活污水和雨水一併收集排出大海。直至污水處理廠落成後,透過加建截流系統,將污水排至污水處理廠,經處理後才排出大海,減少海水污染。目前九成以上的污水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才排出大海。
80年代起展開更新工程
生活污水和雨水一併收集,對污水處理廠造成不必要的負荷。因此,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政府逐步更新公共排水系統,因應人口增長加大下水道管徑,以增加排水量,並採用清、污分流系統,雨水通過清水渠收集後直接排出大海,污水則先經污水處理廠處理,以配合澳門長遠發展需要,同時體現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一九九六年政府更頒佈《澳門供排水規章》,規定新鋪設的下水道須採用清、污分流式系統。
新區全部使用清污分流渠
經過多年持續的下水道重整工程,土地工務運輸局已將部分的舊區合流渠更換為清、污分流渠。近年完成的下水道重整工程包括:雅廉訪大馬路、得勝馬路、士多鳥拜斯大馬路、青洲河邊馬路、螺絲山周邊馬路、營地大街、十月初五街、板樟堂街、氹仔美副將大馬路和松樹尾等。此外,政府亦利用一些道路重整及美化工程,一併改善下水道網,如望德堂區、司打口廣場、雞街和高地烏巷等。新發展的地區,基本全部使用分流下水道系統。
舊渠集中內港中區
現存的合流渠主要集中在內港和中區一帶,以石板合流渠為主,至今已使用了數十年,部分已老化。隨着新建高層樓宇落成,居住人口不斷增加,加重舊區下水道的排水壓力,部分地區管道的排水量已接近飽和。因此,政府按先後緩急,更新和擴容下水道,否則很易淤塞或破裂,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清污分流後,雨水渠排水量增大,紓緩舊區的水浸問題。短期內即將動工的下水道重整工程,分別有東望洋街和氹仔東北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