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正促完善醫療體系
軟硬件不足病者輪候時間長失信心
李從正促完善醫療體系
【本報消息】立法議員李從正表示,隨着本澳逐步邁向老齡化社會,長期病患者或需要長期接受專科治療的人數不斷增加,但礙於醫療系統的軟硬件不足,病者往往輪候三至六個月,甚至走訪多個專科門診覆診。另一方面,由於公、私立醫院為醫科畢業生提供的就業職位有限,很多畢業生無法到醫院工作和積累臨床經驗,被迫提早掛牌自立門戶,令私家醫生的質素參差。他促請當局設法完善社區醫療網絡,建立醫療水平認證制度,檢討醫療券成效,讓公立醫院的病者有效分流向私家診所或醫療中心。
宜分流減公院壓力
李從正指出,隨着社會邁向老齡化,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和長期需要接受醫療服務的患者愈來愈多,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人士也為數不少,他們往往需要輪候多個專科門診。由於醫療軟硬件不足,居民輪候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或衛生中心的保健服務或覆診,動輒用上三至六個月,對居民造成很大的困擾和不便。
政府去年推出醫療券的目的,是逐步建立家庭醫生,讓公立醫院和政府衛生中心的病人分流向私家診所;香港政府也計劃資助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到私家醫生覆診,如果病情惡化或出現其他新問題才轉介回公立醫院診治。由此可見,為減輕公立醫院的醫療壓力,將病人分流至私家診所是可行方法,但對於澳門而言,很多關鍵問題亟待解決。
私家醫生質素參差
將病人分流至私家診所,關鍵是私家醫生及診所的醫療水平。根據本澳法例,私家醫生掛牌行醫只需具備醫學學士水平,無需考核其經驗資格;而且,在有限的硬件下,醫科畢業生無法進入醫院就業,沒有積累足夠的臨床經驗,唯有自行掛牌行醫,質素更難保證。有居民反映,一些私家醫生無膽開藥,所以久醫不癒;也有些醫生開藥較重,引起副作用,所以居民對私家醫生難建立信心。也因為上述原因,令醫療券成效不彰。當局必須完善發牌機制,建立專業資格及執業資格評級及審查機制,加強對私人醫療市場的監管。另外,政府應盡快出台醫療事故法,保障醫患雙方權益。
落實醫改提高質素
其次是病患者的病歷和資料的共用問題,假如將病人從公立醫院分流到私家診所,必須考慮如何保障病者的資料和病歷能在醫院和診所之間互通,且能保障個人私隱不被侵犯。
李從正指出,行政長官崔世安在參選政綱中提到增加醫療衛生基礎服務,改善服務素質提高服務效率;加強與民間機構合作,優化社區醫療服務,更廣泛、更便利地服務大衆;“同心”的參選政綱中也提到“促進改善醫療服務,縮短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建立社區醫療和護理服務網絡,加強長者護理、長期護理和康復護理服務。”可見不論是行政長官還是參與特區建設的一分子,都希望落實醫療服務改革,減輕公立醫院壓力的同時提供便捷,也可以活躍私人醫療市場,提高醫療質素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