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特色 宗敎情懷
子 文
本土特色 宗敎情懷
——澳門道敎科儀音樂的和諧之聲
去年12月6日,到澳門博物館演講廳欣賞由澳門道敎協會舉辦的“道敎科儀音樂”會。澳門道樂團演奏多首具代表性曲目,包括加入詠唱團演繹的《道祖讚》及《三寳讚》,具全眞派韻味的《歌斗章》、《玉皇讚》,具嶺南曲韻特色的《稻春來》、《薩祖吊掛》,還有充分表現出澳門正一派吉祥科儀喜慶氣氛及法器敲擊特點的《禮斗組曲》等,極富澳門本土特色。
一
澳門道敎有着悠久的歷史。澳門道敎科儀音樂在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兼容了道敎正一與全眞兩大派系的音樂,這種共融的現象形成了體裁樣式豐富,腔體結構完整,敲擊樂器獨樹一幟,具有濃郁的地方氣息。據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戴定澄博士在澳門道敎音樂的硏究中認為:“自清末民初吳國綿來澳創立吳慶雲道院開始,在澳已五代相傳。吳氏家族道樂已在澳門道樂界碩果僅存,成為華人道樂在澳門獨具特色的代表。”應該說吳氏家族對澳門道敎科儀音樂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而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化民族、民間音樂成分,不斷豐富自身。因此,澳門道敎科儀音樂旣帶有廣東地方音樂特點,又帶有澳門西方宗敎文化的音樂色彩,而且又與佛敎音樂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使之更富地域性。
從澳門道敎科儀音樂的內涵、精神、韻味和道敎敎義、敎規、宗敎思想的角度來看,是在於宣揚敎義,澡雪精神,使人淨化,使人豁達;從實踐的角度來觀察,道敎音樂的功能在於敬神和娛人。有表現神仙應召而來的飄拂飛翔之聲;有表現鎭邪避魔的莊嚴威武之曲;有表現仙境佳所的雲樂之歌等等。旋律流暢、優美,具有濃郁的澳門特色音樂風格,樂曲中鼓樂陣陣,氣勢雄偉,扣人心絃。
如這次“道敎科儀音樂欣賞會”所介紹的:《道祖讚》對大道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道祖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歌頌,韻曲莊重、典雅,旋律悠揚婉轉、優美動聽。《玉皇讚》是澳門科儀中的一首大曲,是澳門道樂中具全眞地方韻的代表曲。內容對玉皇大帝拔度生死,示三十功德、放十七大光明、演三卷五品之妙法、普濟一切衆生的崇敬。《歌斗章》是選自澳門道敎科儀中兩本主要濟煉科儀,即先天濟煉科儀及玉山淨供中,有關歌詠讚頌五斗樂章。《稻春來》原是廣東的古老大調,描寫大地回春,萬象更新,草木欣欣向榮,稻田一片茂盛的初春醉人意境。澳門的道樂師將它吸收及融合後,成為獨具特色的道敎科儀慣用的開場耍曲。《禮斗組曲》是根據澳門正一派火居道士的“延生禮斗”科儀、衛靈、送表、十供、朝禮及耍曲等樂曲的錄音記譜整理,並加以綴合,全曲充分表現出澳門正一派吉祥科儀的喜慶氣氛及法器敲擊的特點,給人一種特殊的宗敎審美體驗。此外,還特邀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古樂硏究及演奏權威、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劉正國敎授及廣州星海音樂學院聲樂系袁東艷敎授分別以七孔笛子演奏道樂及詠唱《玉皇讚》。
二
道敎科儀音樂是歷代道士、文人等不斷潤飾而發展形成的一種宗敎藝術。其最大特點是濃郁的地方色彩與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澳門道敎科儀音樂從素材、程式、結構、表演習慣等,都融入本土音樂的成分,具有鮮明地域性特色,這就是她的價値之所在。我們知道,道敎音樂不僅只是傳統道敎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揚,對人類文明的推廣都做出過重大貢獻。例如《二泉映月》、《大浪淘沙》,均出自江蘇無錫雷尊殿道人華彥均(阿炳)之手;川派琴家、四川靑城山道人張孔山傳譜的古琴曲《流水》,不僅廣為流傳,而且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澳門道敎科儀音樂應更好地發揚光大,不斷提高濟世為民的宗敎情懷,不但有益於道敎的發展,而且有益於社會的和諧。
此外,澳門道敎科儀音樂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需要更好地傳承下去。誠如戴定澄博士在硏究中所說的:澳門音樂的多樣性及這種多樣性的特色所在,是澳門多元文化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最具特質的組成部分之一。除了職業音樂活動外,宗敎音樂和世俗民間音樂的各自領域,均有着各自生長的歷史線索和現狀表現。澳門道敎音樂可說是大陸中樂南移的典範之一。澳門道敎科儀音樂是澳門多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一直伴隨着社會、文化的興盛而興盛,伴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遺憾的是,隨着社會發展,經濟轉型,近年澳門道場法事大為減少,道士醮師人數急降,後繼乏人,澳門道敎科儀音樂日漸式微。於是,保護、扶持澳門道敎科儀音樂,讓這瀕危的澳門本土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存留下去,已歷史性擺上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