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短期大量建公屋衝擊房地產市場提六建議
研究報告倡穩步推進公屋政策
由建築置業商會委託香港大學香港經濟研究中心及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究的《澳門公共房屋政策研究》報告指出,假如澳門在短期內大量興建公屋,不少現樓的買家及租客均會被公營房屋吸納。私人房地產市場可能受到衝擊,現樓的租金及價值,尤其是中低檔物業,可能會首當其衝,對自置物業比例高達七成的澳門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及社會代價。故此,報告建議公共房屋政策須穩步推進。
《澳門公共房屋政策研究》報告發佈會昨日下午四時假中華總商會舉行,由建築置業商會理事長劉永誠、副理事長謝思訓,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王于漸、前香港政府經濟顧問郭國全、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蘇育洲主持。
社屋規模應逐步擴大
報告指出,截至○九年底,澳門政府透過種種措施,協助或資助全澳最少兩成七的家庭租住或購買房屋。其中,曾接受實物資助,包括社屋及經屋的家庭至少有一成七;而接受現金資助包括利息補貼、首期擔保及租金津貼的家庭累計超過一成。
研究小組認為澳門的公共房屋政策應首要照顧最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家庭,社屋佔全澳住宅單位總量目前祇有約百分之三點二。規模應予以逐步擴大,並容許居民在公平的程序及條件下長期不間斷地進行申請。此外,去年新加入社屋輪候冊的家庭,亦應有機制容許他們在未能獲分配到社屋前申請租金津貼。長遠而言,租金津貼計劃可以變為長期化,並訂定每年資助的個案限額。
土地短缺制約澳發展
經濟轉型及發展無可避免會對低下階層及年長者的收入壓力逐步增加。在土地短缺的大形勢下,澳門必須從長遠的經濟發展、人口總量及人口結構等角度來考慮房屋及公屋政策。
儘管不少居民以澳門為家的觀念十分強烈,然而澳門經濟外向型發展的趨勢卻在不斷深化。在考慮到澳門地方細小,土地是長遠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澳門的公共房屋政策必須考慮到長遠的經濟發展方向,以及珠三角是澳門的廣大腹地這一重要因素,報告提出多項有關公共房屋政策的建議:
港大報告提六項建議
(一)加大力度,提供廉租公屋,照顧有住屋困難的低下階層,特別是年長及缺乏能力照顧自己者。
(二)協助及鼓勵低收入階層,特別是較年輕的家庭置業,長遠來看可讓他們通過資產價格的上升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高置業比例可減少貧富不均的問題,也會令社會更為穩定。
(三)減少限制以提高房地產市場流動性,讓市場發展樓市階梯,讓不同家庭可根據各自需要,在市場自由選擇買賣,這有助帶動社會階層流動性。房地產市場流動性高,也會提高整體市場價值,令澳門受惠。
(四)提供現金津貼(例如目前的置業利息補貼或租金津貼)代替實物資助,讓受惠於公屋政策的居民選擇,一方面可讓受惠者有更多選擇,另一方面也可讓受惠者更快得到實益。此外,也可避免或減少大量公共房屋所需的政府管理資源和浪費。
研究小組建議把置業現金津貼計劃長期化,訂出受惠家庭每月資助金額,金額與利率脫鈎,並訂定每年固定資助個案限額,讓符合資格家庭申請。
(五)加強教育及培訓以提高本地居民競爭力,並提高社會階層流動性。
(六)考慮逐步容許低下階層及年長居民,可以跨境(例如先以鄰近珠三角城市為試點)享用公屋及其他社會福利,讓他們有多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