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大學講座探討婦權
【本報消息】聖若瑟大學昨舉辦“(沒)有權力的婦女——慶祝國際婦女節一百周年”公開講座,探討婦女在宗教、工業等社會領域的角色及地位,藉此喚起各界對婦女地位的關注與認同,鼓勵婦女重塑自身角色,積極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爭取屬於婦女界的應有權利。
為慶祝國際婦女節一百周年,聖若瑟大學月內舉行三次公開講座,昨日傍晚六時半於大學禮堂舉行講座,是壓軸篇。講座由該校教授莫伊沙貝主持,邀請正於該校宗教學、婦女研究等專業就讀的研究生曹韻雪、鄧惠蓮、何佩華及陸堅,分別以“小城故事:澳門製衣業對中國婦女生活的影響”、“火上女子:炮竹廠回憶”、“女性與心靈的力量:路環的嘉諾撒修女”及“雙重十字路口:上海的歐亞婦女vs.新人民共和國”為題主講。
鄧惠蓮以女性在昔日繁盛一時的氹仔益隆炮竹廠的工作,作為研究切入方向。她表示,當年炮竹業與神香、火柴並稱為澳門三大工業,以上世紀三十年代進駐氹仔的益隆炮竹廠為代表,讓平靜的社區環境帶來衝擊,為改善生活品質,社區女性不惜進入炮竹廠賺錢維生。惟其時婦女地位低微,她們是否享有平等的工作機會?家庭地位會否因經濟收入而提高?皆是研究重點。鄧惠蓮認為,益隆炮竹廠對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氹仔,仿似賭權開放後金光大道對氹仔的衝擊;因此,關注婦女當年在炮竹廠的工作狀況,可作為探討當今婦女經濟地位的借鏡,同樣重要。
另一主講者何佩華探討在學術界甚少研究的宗教學與教育的關係,以嘉諾撒修女對路環社區的影響作歷史回顧。自二十世紀初踏足路環的修女,從為被遺棄兒童提供避難所,到一九五三年興建當地第一所學校,無償為澳門、路環居民子女提供教育服務,提升了一代人的素質,何佩華坦言自己是當中的受惠者。當親睹嘉諾撒修女無論社會角色如何轉變,都竭盡所能服務社群,至今與本地居民形成密不可分的親密關係時,她期望藉研究讚頌修女默默無聞地為公衆所作的貢獻,增進居民對同屬本地歷史一部分的天主教慈善事業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