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分析兩周施政答問
施政報告回應訴求但無突破
【本報消息】超過兩周的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各領域施政方針發表及答問,日前告一段落。有學者指出,行政長官崔世安的首份施政報告中規中矩,未有大突破;各司長的施政方針內容及表現一般,施政方針辯論大有改善空間,應加入更多的辯論元素。
五司表現一般
崔世安三月十六日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及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隨後五司長先後發表施政方針及與立法議員辯論。理工學院社會工作學課程副教授蘇文欣認為,行政長官崔世安的首份施政報告中規中矩,未有驚喜;對居民的不同訴求均有回應、照顧,但未有大突破;新的理念不多,未能擴闊居民的視野,看不到政府希望把澳門引領到甚麼方向,仍需居民繼續推動政府向前。
五名司長的施政方針及辯論表現亦未見驚喜,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比較實務,交出了稍為具體的執行方案,另外四名司長表現乏善足陳,施政方針未能承接、補充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在重中之重的公共房屋問題上,當局除多番承諾如期在二○一二年落成一萬九千公屋外,祇抛出了公屋諮詢委員會及多項研究計劃,衝破不了過去的舊框框。“新紮”的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祇不斷重複施政方針;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則叫人失望,續以“拖字訣”應對社會渴求已久的法律改革問題,提升公務員效率、士氣等方面仍舊薄弱。
社會關注下降
崔世安新官上任,萬衆期待首份施政報告如何體現“陽光政府”、科學決策,如何促進經濟適度多元,解決住屋難、搭車難等民生難題。
蘇文欣稱,居民開始時非常關心施政報告,但進入施政方針辯論後,社會關注度下降,居民的熱情漸漸冷卻。且“非凡事件”一出,立即搶佔報章頭條,傳媒報道施政方針的篇幅不斷下降,意味着居民認為整個施政報告、施政方針發表、答問過程“很悶”,對“議會騷”不以為然。
就是次施政報告、施政方針的議政、論政水平及形式,蘇文欣坦言水平與過去十年比較未有太大的改善。施政報告的答問形式問題不大,崔世安也耐心地向議員介紹相關政策,惟各領域施政方針辯論體現不到辯論的特點,祇是“你問我答”;部分官員的答案教人摸不着頭腦,未一視同仁地面對不同派別議員也“失分”;部分議員的言論、表現十年如一日。
他認為施政方針辯論達不到辯論的效果,是議員、官員雙方面的問題,有改善的必要及空間,“如果將來仍採用這種方法,會令人覺得政府祇不過每年派官員出來捱兩天,以後便輕輕鬆鬆。這對制訂政策、施政起不到預期的促進及改善作用,反而增加了官員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