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冀挖掘有內涵旅遊點 惟多處圍屋破敗空置
下環舊區恢復人氣講易行難
【本報消息】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在施政方針辯論中,強調重整舊區將會以“點”、“線”、“面”方向發展,希望在舊區中挖掘更多有內涵旅遊點,他提到的下環街多處圍屋舊建築,其實不少已人去樓空、破落不堪,要留着舊區人氣“談何容易”。
“在阿婆井參觀鄭家大屋後,往龍頭左巷前往太和石級,睇南巫圍,再右轉入太和巷,然後睇鳳仙圍,再前往六屋圍及幻覺圍……”劉仕堯在施政辯論中一口氣介紹鄭家大屋附近多個“旅遊點”,但相信不少本澳居民從未踏足,甚至未聽過這些圍巷名稱。
殘危樓空置或住長者
事實上,本澳圍屋建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亦代表着某一時期本澳居民的住屋特色。但由於不少建築物已無人居住,多已殘破漏水,甚至有隨時倒塌的危險。如六屋圍現存多幢青磚瓦頂舊樓,全部屬於磚木結構的兩層高殘樓,過半數經已空置多年,或以木板封門,即使仍有人居住,住客多是年過七旬的長者或獨居人士。有居住圍屋超過半世紀的長者指出,自己並非業主,亦不知道業主何許人,屋內殘破不堪無人維修,每逢雨天必漏水,政府亦無主動維修,更不知曉當局要利用圍屋發展旅遊業。
有居住圍屋居民指出,有能力搬離圍屋者,基本上在多年前已遷出。現時大部分圍屋屋頂因長期失修而漏水,擔心有隨時倒塌的危險。且屋內衛生環境惡劣,生活條件差,礙於現時樓價及租金高企,自己難以搬離,唯有與其他住戶分租板間房居住。
建築物雜亂無章難搞
劉仕堯提到區內的多個圍屋群,距離鄭家大屋約一百米半徑範圍內,當中大部分保留着完整入口,但除了六屋圍是最具“人氣”的圍屋外,幻覺圍的三座圍屋部分被用作倉庫或擺放雜物;鳳仙圍只遺留兩幢青磚樓,中間夾着一座五層高樓宇,難有吸引力;南巫圍甚至只留太和石級及龍頭左巷兩處入口,圍內建築物早已換成多幢高低不齊、花籠滿佈的樓宇。
此外,圍屋內電線、天線縱橫交錯,外牆滿佈晾衫架等雜物,門窗破爛搖搖欲墜,加上大部分建築物藏身於區內五層高樓宇之間,與花籠等僭建物遙遙相對,政府要推動舊建築物維修創設一條有吸引力旅遊線,提升舊區人氣,相信仍得下一番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