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願付出的根源
2010年1月25日,在文化敎思中刋載了<家長的付出>文章一篇。看到了某些家長不願意為孩子付出,結果讓孩子無心向學、沉迷網絡外,更失去蹤影。這樣的家長讓我們非常痛心疾首。到底是甚麼原因讓家長忍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又有甚麼方法可以改變一切呢?
1)家長不懂得重視孩子:孩子應該是活潑好動的人,但一直以來比較沉默,表面上是他的個性特徵,但很多時候是孩子沒有得到家長的重視下,自我存在價値沒有得到才會壓抑自己的情感世界變得沉默。一方面是家長不懂得尊重、重視孩子的存在價値讓他感覺不到愛。另一方面是他在學習方面沒有突出的成績讓同學認同時,自然表現沉默。
2)家長不懂得關心孩子:沒有重視意識下,家長也難以觀察孩子的情感變化,或者沒有相關的知識不知道怎樣幫助對方時,自然無法用心關愛孩子。加上家長為了生活,無法在家中照顧孩子的情况下,沒有關心、關愛,孩子感覺孤獨寂寞不願在這個沒有溫暖的家中,只有流連在街上。結果沉迷網路,交上壞朋友。正是內心空虛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和關愛時,必然無法分辨是非的與人交往。
3) 家長不願為孩子承擔:家長為了賺錢,也希望穩定夫妻關係,特意要求同時間工作。強化了夫妻關係,卻忽略孩子的需要,表面上是無奈行為,其實就是家長不願意為孩子承擔更多的失去。一方面家長自身沒有反哺之心,自然擔心孩子長大後不一定會養育自己。另一方面是家長可能內心底下就否定了孩子的個人能力時,自然不敢對他寄予厚望。結果是不願意為孩子承擔失去賺取更多養老費的機會,也不願意承擔夫妻減少見面的時間。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家長在成就夫妻角色方面做的比較到位,卻沒有做好自己的父母責任時,自然無法平衡傷害到孩子的情感世界和發展。
4)家長沒有眞心表現愛:家長知道自己的種種不對,沒有嘗試改變自我,也不願意學習、提升自己對孩子的管敎能力。哪怕孩子離家出走,也沒有在意甚至失去連線。可以看出家長對孩子的愛非常單薄外,也沒有眞正用心關愛他。結果孩子更加感覺不到愛而一走了之,免得自己更加痛苦難受。
這些內在因素,主要是家長沒有認清自己的各種身份角色,自然無法做好各種責任義務,導致孩子的情感世界受到傷害。可能是家長本身的父母也是這種敎育方法,或者是家長在成長過程中也沒有得到關愛下,讓家長難以做到、做好自己的父母責任。甚至是我們還沒有相關到位的敎育,讓家長不知道應該怎樣做好自己的父母角色。最終無法為孩子付出,也難以承擔自己的父母責任,傷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發展。
要解決這些問題,每一個人在成為家長之前都需要理清自己以下的思緖。
1. 學會尊重和重視:準備生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有心理準備家庭中將會有一個小生命的到來。他需要我們尊重他的存在價値,也需要我們重視他。無論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或者將來有沒有成就,我們都必須要認同、肯定他在家中的權力和地位。需要我們平等對待之外,也要好像愛人或者其他家庭成員一樣重視他。
2. 學會付出和改變:孩子出生到長大,將需要我們長時間的付出,也需要我們改變很多舊有的生活習慣,包括時間、空間、工作、個人興趣、責任態度、觀念和情感等。這些付出和改變,需要我們眞正尊重和重視對方後才能做到。
3.學會承擔和包容: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付出和改變將會讓我們面對很多痛苦和失去,正需要我們勇於承擔。同時,孩子也會讓我們的精神世界受到困擾需要我們學會包容。這些痛苦和失去,將會讓我們從新認知自己外,也會讓我們更加懂得成就父母的角色。
4.學會調整和變通:孩子從出生到成年之間,有多個蛻變階段,對於尊重、重視、付出、改變、承擔和包容等層次,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和深度,需要我們眞正懂得運用這些技巧外,心態上也要同步提升,才有機會眞正在不同階段中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5. 提升婚姻品質:很多家長自身很愛孩子,卻因為婚姻不幸褔無法開心快樂,自然無法做好自己的家長角色。同時,愛人不願意為自己付出、改變、承擔和包容時,很多家長會向孩子發洩自己的憤恨情緖,最終讓孩子成為受害者難以快樂成長外,更有機會讓他出現心理扭曲的現象。
6.超越自我:無論在甚麼階段或者甚麼情况,家長都需要提升自我,超越感性行為後才有機會做好自己的責任幫助孩子健康發展。很多人正是沒有超越自我,或者仍然受到過去父母那一套舊有的思想觀念影響,甚至自身對愛的情傷沒有康復,總是無法做到、做好自己的父母角色。導致孩子難以開心快樂外,自身也疲憊不堪,難以繼續付出和承擔。最終孩子無法開心快樂,也難以健康成長。
這些,正是敎育難以發揮效益的關鍵。如果任何一個敎育者,包括家長或者老師等都沒有掌握好這套思想概念時,我們很難做好自己的敎育者角色,也難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更無法提升敎育的效益。
攀楚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