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權分散收購難度大
活化工廈如意算盤難打
對於政府提出活化工廈,在土地批給續約或申請更改用途時,引導私人發展商興建細面積單位,有工程界人士認為,由於工廈業權分散,業權收購合併、消防要求等需要法律配套,現有工廈改建住宿用途難度大。工業大廈與商場、寫字樓的使用性質接近,認為活化舊工廈,可考慮先從鼓勵工廈轉為商業性質寫字樓或大型商場用途入手,減少活化工廈的難度,提升改造的吸引力。
收購業權要打持久戰
特區政府日前提出,未來將以活化慕拉士大馬路及氹仔北區工廠大廈計劃為切入點,及在土地批給續約或申請更改用途時,透過街道準線、小區規劃和土地管理等三種方法,引導私人發展商興建細面積單位,並要求發展商加大相關單位比例,回應中低收入家庭及“夾心階層”的置業需求。
有工程界人士認為,特區政府想方設法透過多種途徑,增加公屋和商品房的供應,解決居民對住屋需求的訴求,值得肯定,但難度不小,因澳門絕大部分的工業大廈的業權高度分散,政策構想未必可以在短期見成效。
根據外地經驗,工廈活化需要整棟建築統一規劃、統一發展,才能收到活化效果。而整棟大廈發展成商業或住宿用途,便需要集合整棟大廈的所有分層登記業權,統一規劃、統一申請,當中首先要解決的是業權的集中、收購和合併問題。有關業權收購(舊區重整法律仍未立法,防火規章即將修改)在現時的法律配套下,由於工廈業權高度分散,單是收購業權就有可能要打持久戰,嚇怕發展商。因此,活化業權分散的現有工業大廈,鼓勵改造成細住宅單位,滿足居民需求,未必如當局預期般理想。
改商場寫字樓更容易
然而,透過政策,鼓勵現在分佈各區的工業大廈,發展為商業寫字樓、大型商場等用途,甚至藉着這些改造計劃,推動創意產業,鼓勵青年創業,改善中小企營商環境,帶動人流,盤活社區,值得積極嘗試。
實際上,隨着本澳製造業式微,工廈普遍空置,已有不少青年團體、文藝社團進駐工廈“辦公”。然而,工業大廈內的寫字樓面積,控制在一個極低的百分比,限制了工廈自然活化、轉型。
該人士認為,由於工業大廈與大型商場、寫字樓,對大量人流的控制、消防安全等使用性質上較為接近,放寬工廈寫字樓面積比例限制,鼓勵將工廈改作大型商場、低租金寫字樓、社區活動空間等,較改造為住宿更易操作。尤其是在改造計劃上附加一定的條件,預留部分空間,以低租或免租金形式,用作發展創意產業,降低青年創業的進入門檻,鼓勵青年創業。活化後的商廈、大型商場,帶動舊區的人流,改善社區和營商環境,更易達到活化的目的。
本報記者 文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