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觀三性風格定 綠色宜居大勢趨
何鏡堂:澳城規建築應承傳創新
【本報消息】衝破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瓶頸,新一輪大興土木、填海造地,如箭在弦。如何解決傳統與發展,舊與新建築間的融合,成澳門可持續發展的新課題。世界著名城市設計建築專家、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及澳大橫琴校區總設計師何鏡堂強調,澳門新一輪的建設必須承傳創新,用新的技術、材料,把南歐、嶺南共冶一爐的傳統文化表現出來。
保育創新同樣重要
何鏡堂表示,開埠四百多年的澳門,集合了南歐葡萄牙及中國嶺南的文化特色,很有“個性”,是很寶貴的文化遺產。大三巴、媽閣廟等讓人懷念,這些歷史文化就是澳門的“根”,城市發展的基礎。“一個城市割開了歷史、血脈,便沒有根。但緊緊的死抱着根不放,城市便沒創新力,沒有生命力。傳統是基礎,承傳的目的就是創新,關鍵還是發展。”
澳門地小人多,發展與保育間存在不少矛盾。在衆多的舊區中,有珍貴的文化遺產、集體回憶,惟建築物破舊,聚不到人氣,舊區重建說易行難。何鏡堂建議澳門的規劃部門應率先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及分類,確定老區中那些建築物屬文物,完全不能動;那些是歷史肌理,那些外形要保留,但內部可改動,可改變功能。具備了上述基礎,便可為老區重建找對策。
除舊區重建,澳門未來還有三百五十公頃的填海造地可供發展。政府早已表態,會預留一半以上土地作公共設施之用,惟澳門的城規滯後,近年大量超高樓拔地而起,嚴重影響城市景觀。何鏡堂指出,新區就是新功能及新發展的問題。澳門應按城市個性、定位、發展規模等,為未來的填海新區作詳細規劃。世界已從工業文明時代,過渡到今天的生態文明時代,整體城市規劃強調節能、環保、綠色、宜居。從經濟發展角度來說,澳門要朝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的理念,實現經濟轉型及可持續發展。大方向是保留原來的文化底蘊及內涵,也要有新的、綠色、環保、低碳的環境。
建築技術因地制宜
身兼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的何鏡堂稱,其城市、建築基本理念是“兩觀、三性”,兩觀即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三性即地域性、文化性及時代性。他指出,建築風格不是天掉下來,或者從別處搬過來,是該地區歷史、文化的延伸,有根有據。澳門的南歐、嶺南風情一定要保留,只是用新的技術、材料表現出來,且沒有固定模式。
節能、環保、綠色生活是大勢所趨,對定位為國際休閒娛樂中心的澳門來說,意義更大。何鏡堂強調,綠色生活不單是樹木、草坪等具體物質、環境,還有精神上的“享受”,如城市文化特色、高尚的文明精神等。綠色建築講求節地、節水、節能及節材;節地不一定向高發展,這需要高科技、高耗能支持,投資很大,要從整個、使用周期考慮;盡量使用低耗能、循環的技術及材料;不能盲目全靠昂貴的高科技,要因地制宜,用適宜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