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翠杏質疑公共工程落實
指有分判拖欠糧本地工人就業權益未見改善
【本報消息】議員關翠杏提出口頭質詢,認為政府為應付金融海嘯的衝擊而推出公共工程,值得支持,但計劃落實情況令人失望。她表示,由於黑工問題猖獗,甚至有部分因分判模式混亂且缺乏監管,僱員常被拖糧、欠糧,本地工人的就業權益未見改善。
關翠杏指出,為應對金融海嘯對本澳的衝擊,政府於○八年十二月起推出過百項公共工程,冀能創造職位以協助本地工人就業;而這些工程大部分是世遺保護區核心街道美化、道路網整治、公共建築物修繕以及危樓清拆等中小工程。
上述取向值得支持,但計劃的落實情況卻令人失望。當局年初回覆議員質詢時指出,“○九年首三季上述公共工程共創造了一萬六千多個就業機會,當中有六千九百多個職位由本地工人擔任,而面對本澳施工技術要求等限制,部分工程的職位需透過聘用外地僱員以填補勞動力的不足。”由此可見,這些專為本地工人“度身訂造” 的職位,最終竟有過半數由外僱出任,做法令人質疑。
在此期間,一直猖獗的黑工問題未因就業環境轉差而放緩;相反,無論是公共抑或私人工程均多次發現黑工,令人不滿。
此外,建築業內的分判模式,因缺乏監管而導致行內關係混亂、糾紛增加,工程款項被拖欠,僱員“有工做、冇糧出”的投訴時有發生,甚至多項公共工程亦出現拖欠工程款項和欠薪等問題。
為此,她提出口頭質詢,詢問當局由○八年十二月至今推出過百項公共工程,共創造了多少職位?當中聘用本地及外地僱員的人數各多少?上述公共工程中聘用外僱的職位包括了哪些工種?有關承判商曾以何種方式和途徑去招聘本地人?當局會如何因應目前多層分判模式所衍生的問題而作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