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融合敎育”的思考
弘 智
對“融合敎育”的思考
夜深之時,看見女兒還為應付明天的學校測驗而伏案夜讀,心中憐愛之情油然而生。女兒自小成績不理想,雖努力補救,但仍然落後於人,自經認定有學習障礙後,幸得學校校長、老師及社工的共同關懷,在學習上才得以改善。還記得校長的一句話:對弱勢學生的關心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會盡量利用資源幫助。
校長的一句話道出了學校的辦學理念,也感動了家長和學生的心扉。如果所有學校的發展都是以培育優才為目標,那麼弱勢的一群會有什麼待遇?在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他們的未來會是一種什麼狀態?
民主社會的其中一個特徵,是看這個社會如何對待弱勢群體。這個問題不單是個公民素質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道德水平發展的具體指標,對老、弱、傷、殘的態度,特別是對兒童身心發展的關注,是每一個家長及敎育者不容推諉的責任。
坊間不乏熱議的靑少年話題,從靑少年濫藥到靑少年性氾濫,從靑少年犯罪到降低歸責年齡,這些討論背後的社會現象無疑値得我們深思,然而從敎育發展的角度來看,靑少年行為的塑造以及靑少年行為的發展,和他們的學校經驗是密不可分的。成功的學習經驗以及關愛的環境往往能彌補靑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不足,一個學生如果來自破碎家庭而又在學校學習中挫敗重重,那麼可以想像其結果就是災難性的。
並非所有學校都願意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身上投放更多資源,偏離正常學習軌跡的敎學,需要的不獨是額外資源,更多的是一種敎育的“初心”,即在個人的敎學生涯發展中體驗失落而又能從中回歸敎育眞蹄及意義的一種狀態,或者我們的敎育團隊需要的正是一種對敎育本質思考的文化。
據悉在澳門要幫助一位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從發現問題到等待評估最少要半年以上的時間,如果漫長的等待是待評人數衆多的反映,那麼增加評核專業資源就是當務之急了。因為漫長的等待等於錯過了矯治的黃金時間,事實上不少學生是在未及發現以及錯誤指導中流失的。
一間學校不能單看“升學率”而忽視“補救率”,同樣一位敎師不能只看“成功率”而忽視“失敗率”。學校中旣有讀寫障礙的學生,也有被欺凌的弱者,能發現及幫助一個學生重拾自信融入生活,是敎育中的一種菩提心。
弘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