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協會就醫療發展提四建議 慢性病防控為重中之重
【特訊】澳門健康促進協會日前與該會成員舉辦了一場就醫療體系及該會未來的發展方向舉辦了一場諮詢暨聯歡會。出席者通過問卷,座談等方式紛紛對本澳的醫療體系及該會的發展、凝聚力、活動的形式及方法、如何協助市民提升健康素質等提出了很多真知卓見,整個諮詢暨聯歡會氣氛熱烈。
大家認為本澳近年公共衛生跟全球其他高速發展的城巿一樣,面臨巨大的挑戰。青年人存在的健康問題,如性知識、吸煙及濫藥等。傳染病依舊纏繞社區難以消滅,如肺結核、肝炎等;二00三年SARS的肆虐令人仍然心有餘悸;現在H1N1全球大流行雖然有疫苗可以控制,但疫苗的安全性卻令巿民憂心不止。
澳門人口老化趨勢明顯:二00三年年滿六十歲或以上的年長市民,約佔本澳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0一一年預測約佔百分之十三點七。而慢性疾病已取代傳染病變成巿民死亡的主因,二00八年澳門死因統計惡性腫瘤佔五百四十例,高血壓病一百七十五例,糖尿病八十六例,心臟病五十七例。
可見惡性腫瘤仍然是威脅本澳巿民的首惡。而一份報告指出本澳高血壓病在普通人群的比例達百分之二十,糖尿病佔人口的百分之十五,都說明慢性病的防控應該是醫療政策的重中之重。
城巿化進程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公共衛生問題:如新近全城熱議的城市交通規劃政策;日益增多的噪音以及空氣、水源、食品等環境和生態效應問題,或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各種壓力越來越多地以焦慮、緊張及精神障礙的形式表現在各類社會人群中,亞健康狀態人群的增加,藥物的依賴和藥物濫用,或交通意外及各種損傷造成的意外損傷,這些都對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加嚴峻的挑戰。
故該會的健康促進工作比健康教育更要完整,因為健康促進涵蓋了健康教育和生態學因素。健康促進是健康教育發展的結果。「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是WHO的一項戰略目標。也可以簡單理解成健康促進等健康教育加健康政策。另外,健康促進也不等同疾病預防,疾病預防是去除危險因素或行為,著重於疾病的研究範圍,而健康促進採用正向和積極的理念,對象是健康的巿民,通過健康教育和改善其生活習慣,配合健康政策和健康環境。
建議該會未來就以下四點項目開展工作:一、支持及配合政府共同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二、強化社區行動:廣泛發動該會成員與其他醫療團隊成員利用社區現有的人力、物力資源以增進自我幫助和社會支持,形成靈活的體制並促進市民積極參與衛生工作。三、開展相關的調查研究。四、協助市民發展個人技能:健康促進通過提供資訊、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市民能更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健康和他們的生存環境,並做出有利於健康的選擇。促成市民終身學習,瞭解人生各個階段和處理慢性疾病和傷害是極為重要的。學校、家庭、工作場所都有責任這樣做。
該會出席的成員有黃海山、余惠鶯、陳嘉明、朱文立、李文生、劉中良、葉慕蘭、龔斌、吳曉程、陳培斌、曾俊傑、李展聰、何思朗、陳麗晶、蔡娟燕及容燕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