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個人和社會價值 結合個人和國家發展
學生代表:理性解決社會問題
與會的兩岸四地大學生代表認為,身處新的時代,有必要進一步繼承與發揚“五·四”精神,但不應以激進方式進行,應以符合社會現狀的方式表達意見。
北大學生代表林思聰昨發言時指出,“五·四”運動早於九十一年前爆發,承載了當時知識分子救亡與啟蒙的決心,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是“五·四”精神的具體體現,當代青年學生應好好繼承這種精神。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經歷了多次變革,才有現在穩定的社會環境,認為“五·四”精神在當代必須作出新的詮釋,畢竟當前穩定的社會環境來之不易,特別提到“五·四”時代如暴風驟雨般的社會運動方式,已不合時,現在應以理性的方式表達訴求,解決社會問題。認同要以“求新求變,青年當先”的精神為前提,充分體現個人和社會的價值,把個人和國家的發展結合一起。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代表劉逸舟認為,紀念“五·四”運動不應為了紀念而紀念,應有序地、有目標地繼承其中的精神,發揚當年提倡的民主與科學精神,把值得學習的東西貫徹生活中,走向光明的坦途。
台灣學生代表傅偉哲坦言,當年“五·四”運動爆發時,台灣仍處於日治時期,致令台灣民間當前對於“五·四”情況亦較陌生。相信隨着年代的過去,透過此類交流方式,有助台灣學子進一步體會“五·四”核心與思想。
身兼籌委會主席的澳大學生會總務部長黃成彬指出,該校學生會舉辦紀念“五· 四”活動至今十六年,每年都在進步、成長,衷心感謝兩岸四地的大學生踴躍支持,令活動搭建起更穩固的交流平台,讓參加活動的學生均能體現箇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