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疆
——黃光輝與她的“藝術化設計”之途
在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常常又被許多師生稱為 “藝術設計學院”,這貌似口誤的混用,實由於設計與藝術的關係是如此地緊密,以至很難將其區分開來。許多優秀的設計作品自然而然地被藝術史接納,而諸多藝術名作又被廣泛地成為設計元素展現在世人面前。考之西方,Design一詞,原意也大致包含着素描、圖繪、構圖、設計等多種含義。這讓我們聯想到西方文化傳統中關於藝術和設計關係上的觀念源流。實際上,雖然今天的專業界域劃分日益細化,而藝術與設計的緣份依然緊密。優秀的設計從未曾與“藝術”相脫離,往往能令人體味到高貴的藝術感;同時,優秀的設計師也不會疏離文化思考,努力在設計中貫注自己的人文關懷。黃光輝,一位年輕的女設計師,她的設計作品和她的藝術思想,正能讓我們相當明確地感受到這些。
在中國美術學院,黃光輝經歷了四年本科及三年碩士硏究生的系統科班學習,諳熟於各種設計理論和手法。更難能可貴的,這所始終以藝術人文思想為核心化育學子的藝術學府,給了她宏闊的藝術視野,給了她對設計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她對生活始終保持着藝術家特有的敏感性和批判的態度。我們常說,一個藝術家不能脫離生活,生活是創作靈感的源泉,尤其對於一位設計師而言,更要切切實實地為生活、為社會服務。光輝的聰明之處是,她沉潛於對歷史、對傳統的興趣之中。誠然,每個個體的生活都轉瞬即逝,“此刻”即是歷史;因而我們不妨不停地回望。回望人類整體的過去,那就是對傳統的學習和傳揚。英國哲人懷特海說,西方哲學史都只是在為柏拉圖哲學作注腳而已。引而發之,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都可以從歷史中找答案。藝術或者設計中的“創新”或許也可以是古而化之,從而“舊貌換新顏”,乃至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一味的“求新求變”可能弄巧成拙,陷入模仿類同的泥沼。錢鐘書先生在《中國詩和中國畫》一文中曾提及:正像列許登堡所說,模仿有正有負,“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種模仿” (Gradedas Gegenthieltunistaucheinenachahmung);聖佩韋也說,儘管一個人要推開自己所處的時代,仍然和他接觸,而且接觸得很着實。光輝自信而自如地遊走在歷史與現實之間,設計的語言也就成了其傳情達意的“符號”,由此,讓公衆在實際應用之餘也能引出深思。在其展覽的《警惕“速食文化”》的作品也正好體現出了這一點。
以“速食文化”為主題的設計作品中,黃光輝大膽地選擇了一個尖銳而敏感的主題。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為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帶來了種種弊端,盲目、一味的“速成”的生活方式使得“慢”生活的優雅、閒適、舒坦等幾乎蕩然無存。藝術家以敏銳的眼光對社會中林林總總追求速成的情況進行抽繹,命之以“速食文化”,並對這種現象表示擔憂,是非常有道理的。這正是黃光輝作為一個藝術家的人文關懷。當然,這也正是藝術家的良心所繫:應用於鐘錶的設計隱喩了無時無刻存在的速食文化;環保袋的設計應用則是對中國禁塑令的積極回應,某種層面上說,“塑膠袋”與“速食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傘的應用則是對抵制與保護的隱喩。也正是這些藝術思想的內核,使得藝術家自己的這批藝術創作沒有成為新的一種“速食”——旣非“速成”,也顯然不會“速朽”。而這也實際上正是從歷史的脈絡中讀解、演繹而來。坦白地說,人們的趨利從速之心自古有之,並非甚麼新奇玩意,也可說是人的劣根性。而古人也早已吿誡我們“欲速則不達”。顯然,不同的歷史階段,這種“速食文化”的表現會有不同的表現形態,但論其本質則無異。因而設計師從視覺傳達上來間接而幽默地批判這種現象,就在內在和表象上做到了連通。設計作品的藝術性也正是如此而被強化了。如果設計師對此沒有深入系統的思考,是不可能有此設計的;所以我們不妨重新套用比較傳統的稱謂,稱光輝的創作為“藝術化設計”。
作為藝術化的設計,除了思想性上的超越具體時代,亦需在作品的形式美感上做足工夫。作為一位訓練有素的設計師,光輝當然能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她的設計作品並非輕易地單純就是形形色色的“速食文化”文本的簡單挪用,而是進行形式、色彩、位置上的組合拼貼和改良,從而製造形式上的節奏感,給觀者以視覺上的秩序感。因為設計師始終明白,一件作品能引發他人思考的前提,是讓觀者有視覺上的美感和愉悅,如果設計作品沒能帶給人視覺上的快感,那藝術思想的傳達也就無從談起了。從黃光輝的這些作品中,我們沒有看到多少炫技的成份,但細微處又頗顯其用心,這或許正是能成其為一件好的藝術設計作品的眞諦所在。也正是憑藉這組作品,讓黃光輝收穫了諸多的榮譽。作品曾發表於歐洲平面設計權威刋物《etapes》(藝態)、全國中文核心期刋《裝飾》,並入選2008年“第七屆‘快城快客’上海國際雙年展周邊展”,並在恰逢建國60周年國家級的權威大展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入選。
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後,黃光輝選擇了到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任敎。當光輝徵詢意見時,我極為贊同,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橋樑,澳門有着獨特的文化情境,相信遊走於古典與現代之間,濡染於中西文化交融並匯浪潮中的光輝,必將創作出更有思想內涵和形式美感的“藝術化設計”作品。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敎授)
毛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