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後抗壓求存
從今年開始,被認為個性張揚、強調自我的中國“八○後”一代在歷史的洪流中步入而立之年。面對撲面而來的各種壓力和無法回避的社會責任,這群曾經自視清高的年輕人在壓力與希望中負重前行。
當又一個五四青年節來臨的時候,今年二十九歲的王凱突然發現,“青年”一詞離自己越來越遠。
“八○後”,這群產生在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制度”之後、一九七九年“獨生子女政策”貫徹實施時期的年輕一代,成長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被認為是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供樓養家生活重擔
王凱供職於北京一家國有大型企業,待遇不錯,業餘時間他還利用自己的經濟知識投資股票。談起養房、買車、生孩子等一系列話題時,臉上露出無奈之色。王凱說: “物質發展提高,無形中形成一種社會壓力。我像是被迫參加了一場長跑比賽,疲於奔命。”
在廣州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小袁,夫妻雙方都出生於一九八一年。
她說,去年剛在廣州白雲新城買了一套二手房,首付要四十萬元,每月月供六千元,一手的確實太貴了。夫妻雙方有一方的收入受影響,就會很困難。因為首期已經交了很多,目前在重新儲蓄,還計劃買車。
小袁說,自己的銀行貸款是二十年,四十歲的時候還在供房、撫養孩子、贍養四個老人的生活中艱難前行。
據新浪網調查顯示,55.97%的“八○後”認為職場的壓力是“現實與理想有巨大的差距”造成的。然而,重重壓力擠壓了“八○後”再教育、再發展的空間,“中堅力量”也無奈面對“奴”族的尷尬局面。
艱難活在改革夾縫
小袁說,“八○後”是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夾縫中艱難生存的群體。“七○後”還有房分,“八○後”考大學碰上了教育改革,畢業碰上就業雙向選擇,就業了又碰上取消福利分房制,更可怕的是碰上了金融時代,“錢已不是那個錢”。
在城市中的“八○後”人群,談起房價滿口唉聲嘆氣,收入低的小夫妻只好向父母以及親屬伸手,他們認為對此甚至感到“罪惡感”。
社會學家夏學鑾認為,每一代年輕人因所處時代背景的不同,遭遇着不同程度的社會壓力。當前,中國正處於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八○後”一代面臨的是高房價、高消費、就業難等社會環境,生存成本高,而他們的收入與之不匹配,被迫成為了“房奴”、“車奴”、“卡奴”,甚至“孩奴”,他們的憂慮也是實實在在的。
中山大學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岳經綸教授認為,國內大學生的處境,跟擴招有一定的關係,大學生的含金量下降。“八○後”的壓力,在網絡時代也會被媒體放大。
岳經綸說,“奴”是一種壓力下的狀態。個人在社會現狀面前沒有太多選擇。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應改革,收入分配應改革,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之間的差距應縮小,政府的大量稅收應該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者呼籲加大社保
夏學鑾教授呼籲,政府可以通過提高社會福利、加大教育投入、調節稅收等方式,給“八○後”減負。同時,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後,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切實解決“八○後”、“九○後”們的後顧之憂,給年輕人以更多關懷。
專家認為,“八○後”的心態調整問題同樣需要關注。“八○後”年輕人更要擺正心態,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應對社會環境。要與社會發展同步,不能將自己孤立於社會之外,不要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勇敢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