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當局支持 納周邊人才
廖子馨:本土電影先拍中西文化交融
昨日的“電影求‘才’之道”講座上,澳門日報副總編輯、《奧戈》編劇廖子馨向近百與會學生、嘉賓分享本澳電影事業面對的困難與挑戰。指出行業發展的成敗,除有賴當局的資源投放,更重要是吸納周邊地區的電影人才,帶動本地業餘人士參與,提升行業的技術水平;電影取材方面,建議先凸顯本澳中西文化交匯特色,做到“與別不同”,才逐步深思發展路向。
學生問到《奧戈》由小說演變至電影,靈感在哪?廖子馨直言事前未有想過拍攝成電影,但無意間以電影手法落筆,及後更被導演看上,最後拍成電影。故事內容主要講述澳門土生族群在回歸之際抉擇去留的歷程,讓觀衆反思澳門回歸十年後,本澳華人與土生族群的心態何其貼近。
首次作為電影執行總監的她,拍攝過程遇上不少困難,明白本澳缺乏導演、演員、攝影師、佈景師、燈光師等方方面面的人才;更甚者,即使不少有志者到內地、外國進修回來,卻沒有機會展露才能。資深電影導演許國明便是其一。
廖子馨指出,近半年有不少人詢問,究竟本澳有否條件發展影視藝術?她相信外界有此種想法,源於本地沒有娛樂界及明星。然而,當局卻認為發展該行業風險高,擔心投放資金未能盡數收回。但她認為,任何行業乃至街頭擺賣果汁飲料,均具一定風險,倘就此而要考慮是否需要輔助,乃屬藉口。本澳電影行業為初級發展階段,當局不能太過計較。強調本澳發展文化創作,少了當局支持根本不能成事。
誠然,本澳人才貧乏,拍攝自製本土電影未必盡善盡美,建議吸納香港、台灣或內地等周邊地區有經驗的導演、知名演員,帶動本地業餘電影愛好者參與,有助培養本地人才。
假若當局願意配合,對本地發展電影事業又有何展望?她稱,原創電影能吸引觀衆目光。首先,本澳拍攝的電影需具本土風貌,即要讓人感受澳門中西文化交匯的品牌特色,否則將與普通城鎮沒有分別。只要抓緊這個要點、走出這一大步,將來究竟路向如何,則由業者深思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