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勉年輕人自我增值走出去
青年就業問題近年困擾世界各地,特別對地方細小、產業單一的澳門來說,情況更嚴重。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課程副教授陳卓華指出,澳門職業選擇較少,青年人必須放遠眼光,把握區域合作的機遇,“走出去”才是生存之道。
青年人職業選擇不多
澳門近年經濟起飛,人均GDP達三萬美元,位居亞洲前列,但博彩娛樂一業獨大,造成不少就業問題,職業選擇少是比較突出的困境。陳卓華指職業選擇少是“小城市”無可避免的難題,澳門的職業市場單一,且種類越來越窄,集中於博彩娛樂及旅遊,不適合相關行業的青年人的職業選擇並不多。
陳卓華分析,澳門的教育漸向香港的“兩分法”靠攏,分精英及非精英。近年曾協助勞工局辦短期青年培訓工作的他指出,受訓學員屬非精英或邊緣群體,學歷不高、競爭力較差。心態比較悲觀、反叛,憤世嫉俗,缺乏人生目標,“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認為不論接受了甚麼培訓,都找不到工作。
應提供更多有薪職訓
政府提供有薪職業培訓無疑能幫助學員,也提早為社會“拆彈”,但應提供更多選擇,不要限於修理汽車、機器等,可考慮多開一些市場價值較高的課程,如髮型設計、廚藝等。
除弱勢青年外,近年社會湧現一批“八十後”,不少擁有學士,甚至碩士學歷,但抱怨社會階級流動性低、不公平,薪酬水平或晉升機會不如上幾代。早前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與青年的座談會及“五·一”遊行中,均有人提出相關議題。
陳卓華確認有此現象,認為澳門有不少擁學士學位、只一兩年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因主修學科不是博彩、酒店或旅遊等,找不到學以致用的工作。“一個公共行政課程的大學畢業生,只能做中學實驗室助理!澳門有不少人才,也很有心裝備自己,但不是主修酒店、博彩等,便找不到良好前景的工作,令人惋惜。”
裝備好自己放遠目光
據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本月初發表的報告顯示,雖然澳門社會提升個人競爭力的意慾不強,但六成二年齡介乎十八至廿九歲、約六成四具專上及專科學歷、約五成四屬行政及專業人員的受訪者有計劃“升呢”,說明澳門的“八十後”或專業人士,並非想像中“消極”,只因澳門能提供的機會不多。
陳卓華建議澳門的青年放遠目光,要有美國、日本,甚至香港青年穿州過省工作的勇氣,把握粵、港、澳區域合作的機遇,到珠三角、北京、上海等地尋找機遇。相信澳門與內地大城市間的薪金差距將越來越小,薪金不是年輕人“死守”澳門的理由,前提是“裝備”好自己,提升競爭力。
本報記者 甄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