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科學論證妄推經屋為輔方針政策
工聯質疑政府推措施托市
【本報消息】今年運輸工務範疇施政方針中,首次提出制訂未來十年公共房屋發展策略,訂定“以社會房屋為主、經濟房屋為輔、財政資助作補充”的方針政策。工聯基層發展部副主任阮玉笑認同,特區政府有必要因應社會變化,制訂未來較長遠的公共房屋發展策略,但質疑政府在制訂政策前未經科學論證就定下取向。
澳人置業比例不高
阮玉笑指出,社會房屋、經濟房屋、私人樓宇是澳門居民安居三步曲,是鼓勵居民透過自身努力改善居住素質向上流動的階梯,惟當局一直無視本澳樓價近年的無序飆升,對地產業界放任自流,更推出名為“幫助本地居民置業、實難逃‘托市’”之實的利息補貼及貸款擔保措施,為樓市推波助瀾。樓價高企,本地人真正置業居住的比例不高。她以統計局的數據印證,○三年本澳樓宇單位平均價格為五十二萬元、○八年升至二百一十八萬元;私人樓宇平均建築面積則由八十四平方米上升至一百三十平方米以上。幾年間,約有三成買家非本澳居民,涉及的樓宇買賣價值超過住宅買賣總值的四至六成。
措施傾斜地產業界
阮玉笑表示,多年來,政府功能缺位,除不斷透過行政措施傾斜地產業界外,未有適時因應形勢變化推出公共房屋單位回應需求,是導致樓價飆升的一大因素。據統計局資料顯示,回歸至今,當局大約只有一千五百個經屋單位供應。經屋本為協助具一定經濟能力、但在私人樓宇市場難購買房屋的家庭自置居所。同時,當局需因應樓市的發展變化,透過合理數量的供應,有力調控樓市健康發展。理論上,當大部分中下階層透過自身能力在私人樓市中覓得居所時,政府可收緊興建力度(如回歸前後的年期);但當私人樓宇已超出大多數居民應有的購買力時,便應推出相應單位,調控樓市往合理水平發展(如近幾年的情況)。惟過往的經驗表明,政府根本是逆其道而行。
堅持公屋調控樓市
本以為今時今日,掌握土地、財政資源及興建主導權的政府,日後可改善這種情況,惜政府沒有因應目前樓市嚴重泡沫化的趨勢,像鄰近國家地區般推出果斷措施遏止炒風,更在未經諮詢社會及科學論證下就妄自抛出“經濟房屋為輔”的方針取向,難免令人質疑政府繼續擔當為地產業界搖旗吶喊的角色,置廣大居民的利益於不顧。
她強調,任何津貼、補助措施無論基於何種名目,最終只會起“托市”作用,扭曲市場的發展規律,最終受損的依然是普羅大衆。阮玉笑促請當局杜絕所有以行政措施干預樓市健康發展、為樓市推波助瀾的行為,更不應放棄以公共房屋調控樓市發展的有力手段,將“住”這個必需品完全推向市場,任由發展商操控。在制訂和執行未來房屋發展策略時,政府只有堅守以整體居民利益為依歸的立場,才能讓居民真正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