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截流提升排洪能力建泵房
民署三手段解決水浸海水倒灌
民署為減輕水浸及完善下水道管網,數年前開始重新規劃及改善下水道,主要從減少上游雨水、提升渠道排洪能力及建造雨水泵房三方面着手,系統地改善公共渠網的整體排洪能力。其中離島雨水泵房已完成設計,將可短期內招標,預計雨季後動工。
三支流疏新橋雨水
民署管委會委員麥儉明表示,為減少上游雨水及提升渠道排洪能力,現已完成的東望洋山工程,集水總面積約七萬七千五百七十一平方米。針對新橋處於澳門最低點,在完成青草街渠道工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新闢的福安街下水道,將新橋區的上游雨水經大纜巷引流至福安街排放,使福安街、大興街及鏡湖馬路成為三大支流,負責分擔新橋區的雨水排放。此外,為提升氹仔區渠網的排洪能力,民署已完成南京街的渠道改善工程,現正更換潮州街、佛山街及嘉樂庇總督馬路的下水道。
為進一步解決水浸及海水倒灌問題,民署將開展一系列建造雨水泵房的計劃。計劃於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建造一座雨水泵房解決內港、十六浦、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水浸,以及緩解海水倒灌現象;於筷子基北灣建造一座雨水泵房解決新橋、提柯、筷子基等區內水浸,以及抵禦暴雨及海水倒灌。上述兩計劃已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希望明年可完成設計並招標。
人工湖臨時儲雨水
為改善氹仔舊城區於颱風及天文大潮間出現的海水倒灌問題,民署將拆除望德聖母灣大馬路近鏡湖醫院門診附近的泵井,原地建造氹仔排角雨水泵房,提升排放雨水的能力。鑑於氹仔排角泵房鄰近旅遊景點,民署為配合周邊環境,採用“好鄰居”的設計手法,建築風格以簡約的葡式為主調,建築物立面飾面也選用葡式建築常用的黃色與白式外牆漆,主要新建地庫泵房頂部作為花園,一方面可增加綠化面積,另方面為泵房的維護提供足夠的操作空間。為配合興建泵房,會修改鄰近的綠化帶及路面,以完善景觀及道路網的設置。泵房已完成設計,並將於短期內招標。
同時,為預防海水倒灌令排水困難,除了在排角路雨水截流渠末端設置電動潮水閘門,利用水泵將雨水排出大海外,還會利用氹仔望德聖母灣大馬路的人工湖作臨時儲洪池。當潮水漲至阻礙或減低水泵的排洪能力時,未被排走的雨水可臨時排入人工湖,緩解氹仔城區的水浸壓力。預計工程完成後,可大大提高氹仔城區,特別是黑橋一帶低窪地區的抗暴雨、防海水倒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