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建辦傾向採原方案 指工程師學會之建議涉業權問題 皇朝區輕軌線難轉入地下
【專訪】運輸基建辦公室與工程師學會昨日實地再到皇朝區視察輕軌路線所經街道,運輸辦表示傾向採用原有方案。
運輸辦副主任何蔣祺與工程師學會會長梁文耀等昨日早上到皇朝區有爭議的輕軌路線走經街道一帶考察。梁文耀於考察後認為路線可以有其他方案,而運輸辦指工程師學會的建議方案需要處理土地業權問題,為配合輕軌一期工程盡快開展,傾向採用原有方案。
運輸辦表示,該區就居民代表於四月二十日向運建辦遞交的意見書中提出之路線建議,辦公室作出了多方面的分析。由於該區域的多條主要幹道,如孫逸仙大馬路、宋玉生廣場、城市日大馬路等,地下均有大量地底設施,包括橋樑基礎、停車場、排水設施等,而輕軌由高架轉為地下,需有約二百九十公尺長的車道讓列車下坡,同樣由地下轉為高架,亦需要約二百九十公尺長的車道讓列車上升。按照目前新口岸皇朝區的路網設計,坡道無可避免地會形成一道大型屏障,將部分南北走向的街道或海濱走廊永久封閉。與此同時,工程也需要拆毀區內部分或全部地下的設施,包括遜逸仙大馬路近漁人碼頭一段的橋樑基礎、宋玉生廣場停車場、藝園停車場和城市日大馬路地下的排水設施等,故此,按照目前該區的現場環境狀況,實難以配合將輕軌為地下方式。
另一方面,將車站設於宋玉生廣場中,其三百公尺步行距離能覆蓋區內二十八座樓宇。然而,倘若車站向外遷移至接近觀音像,有百分之四十的覆蓋範圍為海面,可覆蓋的建築物數目僅有十六座,大幅減少超過四成,加上未來要處理每班列車約四百名乘客進出車站,必須透過設置多個大型行人天橋橫跨孫逸仙大馬路到宋玉生公園方向,也需要於車站所在點旁重新安排相應的公交接駁,這都將難以為居住在新口岸區的居民或從本澳其他地區前往新口岸班的市民提供便捷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