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生活被逐漸成年化 調查發現珠六成半小學生感覺承受壓力
【記者陳藝珠海報導】昨天是六一兒童節,近年來,社會對未成年人的關注越來越全面,但在有些方面似乎沒有被大眾意識到:中國未成年人的生活正被逐漸成年化,因為他們承受著成年人世界才有的各種壓力---生活的壓力、學習的壓力、對未來生活生存的壓力等等。這究竟是孩童的悲哀,還是成年人的悲哀,不得而知。面對日益劇烈的生存競爭,「無憂無慮」或許已不能準確形容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態。在珠海當地媒體進行的問卷調查中,九至十三歲的小學生約六成半人感覺自己正在承受著壓力,而這種壓力普遍都來自於學習成績、與同學相處、與父母溝通等多個方面。
未成年人也有壓力
調查顯示,珠海小學生們每天能夠自主支配的時間並不多,有超過五成的小學生表示,每天只有一至兩小時可以自行安排活動,其餘時間都用於完成作業或參加課外輔導班。公辦學校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班的比例有近四成,而這個比例在外來工子弟學校則只有一成三。如今的小學生似乎已經不再如大人們所想那樣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調查顯示,受訪小學生中,六成五以上的未成年人感覺自己的生活「有點壓力」,更有百分之三點六的人表示 「壓力很大」,而持「目前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學習成績」看法的小學生超過六成一。雖然大多數受訪學生都認為,老師每天佈置的作業適量,且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按時完成,不過,學習所帶來的壓力仍然存在,除了五成三的學生覺得目前所學的功課難易程度適中外,還有三成的學生認為功課很難,甚至非常難,與之相對應的,則有近三成學生對自己目前的成績比較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
當地媒體報導稱,不止是學習成績成為小學生壓力的來源,他們所擔心的問題,還包括與同學、父母相處等等。而從問卷回答情況看來,在這一問題上,外來工子弟學校學生所考慮的比公辦學校學生還要更複雜。調查顯示,半成外來工子弟學校的學生最擔心學習成績,而另外一半學生則分別對同學關係、父母關係、家庭經濟狀況等問題產生憂慮。
未成年人缺乏自我支配的時間
除此之外調查還顯示,小學生每天可以自行安排活動的時間普遍不多,五成一的學生表示只有一至兩小時,還有一成二的學生甚至連一個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都沒有。除了做作業外,小學生放學和週末最常進行的活動「排名」分別是看課外書、幫爸爸媽媽做事、看電影電視、上網、參加體育活動等。而通過調查資料也可以看出,就讀外來工子弟學校的孩子更願意在課餘時間幫助父母分擔家務,約有五成七的人都選擇做完作業後幫爸爸媽媽做事,而這一比例在就讀公辦學校的學生中只有三成四。
部分小學生感覺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多,也許與他們在放學後額外參加了課外輔導班有關。調查顯示,受訪的一百三十八名小學生中,約三成人都在本學期參加了課外輔導班,其中,公辦學校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班的比例更高,約佔受訪總數的三成八。在參加了課外輔導班的學生當中,約七成八的人目的在於多學習知識,另有超過一成六和百分之四點八則是因父母要求或學校要求而參加輔導班的。而小學生所參加的輔導班類型包括美術書法、音樂舞蹈等興趣班,也有英語、作文、數學等課堂之外的補習班。
在就讀外來工子弟學校的學生當中,近七成學生表示,自己是喜歡參加課外輔導班的,但實際上,參加了輔導班的人卻僅有一成三,這或許也與外來工子弟學校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有關。一位外來工子弟學校的校長介紹,校內大部分學生的家境並不寬裕,很多學生的父母都在附近工廠區裡工作,收入普遍不高,學校有好幾位學生已連續欠費三年,這樣的情況下,恐怕家長很難有能力支持孩子參加輔導班。
與此同時,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現實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家境懸殊對未成年人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當地媒體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家境富裕的兒童更容易全面發展,但不少兒童存在「自尊心過重」的問題,不能虛心接受批評;家境貧窮的兒童需要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家務上,且容易因家境問題產生自卑心理。
相關的調查資料顯示,家境情況較為貧困的兒童中,極少部分上過興趣班,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幫助家庭減輕負擔上。在「幫助做家務」一項,選擇 「經常」一項的佔六成。平常娛樂時間在兩個小時以內的佔五成四。在是否有上興趣班中,七成三的學生均表示並未上過興趣班,其中存在爸媽經濟能力不允許的原因。
自卑如影相隨
在「你覺得自己哪方面有欠缺」一項中,三成三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存在自卑心理。而來自珠海市一二三五五青少年熱線服務中心的資料顯示,從二零零六年起至今年一月,熱線共接待一千三百零九例諮詢電話,其中來自少年的諮詢電話,八成為農民工子女,他們大多困擾於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容易受到歧視」,從而產生了自卑心理。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家境富裕的兒童無論是學習資源還是生活娛樂,都佔了絕對的優勢。調查資料顯示,他們有著更多的可供自己支配時間(近五成的兒童每天擁有兩個小時以上的娛樂時間),在這些時間內他們可以自由地上網、看電影或者去遊樂場。除了正常的學習之外,絕大多數兒童還可依據喜好來加入相關興趣班(七成以上的兒童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挑選相關的培訓班)。家境富裕的兒童們往往更容易德智體全面發展,這讓他們在面對其他兒童時,有較強的優越感。在「覺得自己哪一方面有欠缺」中,二成五的兒童認為自己「自尊心過強」,僅次於「學習能力較差」(三成)。
而無論是家境富裕的兒童還是家境貧窮的兒童,他們都面臨著一個問題:父母工作忙,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太少。在調查中,家境富裕的兒童,有四成認為自己和父母的溝通太少,希望能和父母多進行交流;而家境貧困的兒童,對與父母溝通的渴望更甚,四成五的兒童認為自己缺少來自父母的應有的關心。
專家認為需要廣泛引導
對於家境貧困兒童自卑心較重的問題,多位心理學專家皆提到,要讓孩子接受現實,堅定靠奮鬥能夠改變命運的信仰。而專家還提到,學校應為家長開培訓課,訓練家長如何教導孩子。並為孩子開設意志力訓練課程,培養孩子的耐挫力。專家同時認為,社會應更重視民辦教育,讓教育資源更均等化。
專家同時表示,未成年人要多參加公益活動,從小樹立節儉意識。專家認為,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兒童,不太懂得分享,比較自我。而自我的兒童,自尊心容易過度膨脹。
如何避免兒童過度自尊和自我,專家建議,家長可有意識讓子女多參加公益活動,可參加一對一幫扶的活動,讓他們體驗其他孩子的生活。瞭解到別人貧困的境況,才能產生同情心,更多地為社會獻愛心,孩子們心境也容易放寬一點,培養出良好的心態後,不會不能接受一絲絲的批評。
專家還表示,家境較優越孩子,容易產生不勞而獲的心理。因此應該教會孩子們從小樹立節儉意識。其認為,很多家庭優越的孩子過於驕縱,長大後發現錢難賺,產生落差心理,缺乏鬥志,寧願不工作靠父母養。還有些富人家孩子,還容易看不起家庭較窮的孩子,陷入意識誤區。因此,父母應該讓子女認識到,現在家中的財富,為父母辛苦積累,孩子應樹立感恩的心,要學會感謝父母,關愛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