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拓展及籌款國際研討會周一舉行
何順文:發展基金助澳大國際化
【本報消息】澳大發展基金會於半年前成立,副校長何順文坦言,在策劃籌款活動、管理基金、與社區捐贈者良好互動等方面,對年輕的澳大而言是一門大學問。大學並非脫離社會的象牙塔,澳大希望通過與社區締結良好關係,讓社會每一分子皆可為大學發展諫言獻策,成為學校的擁有者。澳大將於下周一主辦以“大學拓展及籌款論壇:卓越社區夥伴”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六所海外頂尖大學負責大學拓展、籌款及永續基金管理的資深管理者分享心得,支援澳大發展基金持續發展。
現有方式制約國際化
作為本澳公立高等學府,澳大近年正經歷着迅速轉變,去年更迎來發展轉捩點,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澳大橫琴新校區的動土禮上提出將澳大建設成亞洲前列,甚至世界一流大學的期望。何順文承認澳大實施系列戰略性措施,在軟、硬體上都有較大飛躍,二○一二年底橫琴新校區啟用時學校將完成新學院和新學科的創建,學生人數增至一萬名,設立十至十二個住宿式書院實現“全人教育”的理念。
澳大雖有公帑資助,但因為政府部門的財政預算須按年進行,且款項有明確的指定用途,倘工作計劃臨時有變,預算中出現的餘額須交回政府,不能用作跨年度項目,同時令澳大的發展計劃缺乏彈性,不利走向國際化和現代化。雖然法律訂明澳大可接受個人或機構的捐贈,事實上過往亦有不同形式的款項為學生設立奬學金,但何順文認為,即時使用的形式對學校持續發展效用不大。有鑒於此,澳大校董會○六年便萌生以私人名義設立發展基金會的構想,此舉有助跳出澳大內部公帑運作的方式,為學校未來發展提供更實質的支援。
基金助彌補經費缺陷
為讓澳大發展基金順利運作,校董會、基金信託委員會成員做過許多資料搜集。何順文介紹,現時世界各地著名大學有成立基金會的趨勢,依靠穩定而龐大的基金支持教育與科研的持續發展,他們通常會將籌募所得的大筆捐贈款項投放於基金會中。按照慣例,每年使用基金的百分之五作為學校特殊發展的經費,這部分經費通常是滾雪球,靠基金本身的存款收益、投資回報即可實現;除非情況危急,否則較少使用基金款項。例如超過三百年歷史的哈佛大學,擁有超過廿五億美金的學校基金;國內如清華、復旦等院校亦有設立發展基金,用於聘請傑出學者、學生交流學習等項目。澳大亦如是,為世界一流的師資設立講座教授席、津貼本地學生到海外交流、邀請外地學生來澳交流、成立新的研究中心、資助特殊的課程等,利用發展基金的靈活性及充足資源,彌補其他經費來源的缺陷。
成立半年已籌二億八
基金會成立半年至今,已籌得二億八千萬澳門元捐款,但基金會的持續穩定發展,須得到社會和大學校友的支持。澳大成立至今未夠三十年,過往較少系統性的策劃校友捐贈活動,何順文不諱言,社區捐資大學發展基金的文化在港澳並不成熟;反觀在世界一流大學的基金會,每年收到的善款有四成來自於校友的小額捐款。大學是屬於全社會共同擁有的,它的發展必須與社區相結合,捐款當然是最直接的方法,但金錢以外,還可通過形形色色的合作項目結合大學與社區的力量。為此,澳大將重點推廣“社區夥伴”的概念,將原來的“校友事務處”改組成“校友與社區事務委員會”,設置長期辦公室策劃系列活動。趁澳大創校三十周年的契機,校方打算以一、兩名有成就的校友作龍頭,帶動其他校友作穩定、持續的小額捐款,所謂集腋成裘,無論一分、一毫,對學校的長遠發展同樣重要。
一流大學需社會支持
推及至社區大範圍,何順文同樣希望社會能支持將澳大建成一流大學的構想,於本地區而言意義重大。澳大現時八成學生源自本地,畢業後絕大多數投身本地社會建設;科學研究成果回饋社會;學者成為政府制訂政策的智囊團隊,凡此種種,澳大教育科研實力的提升均造福本地社群。無論捐款多少,社會人士對學校享擁有權,為學校發展發聲、提意見。他期待學校能與社區建立信任和良好關係,一方面有持續、穩定的捐款維持基金運作,學生就業、科研項目的應用亦能得到社區回應。
下周一早上九時於澳大舉辦的“大學拓展及籌款論壇:卓越社區夥伴”研討會,邀得六所海外頂尖大學負責大學拓展、籌款及永續基金管理的資深管理者進行主題演講及討論,就大學發展的目標、加強與社會及捐贈者的關係、籌募活動的策略和管理、基金會和永續基金的管理,與澳大校董會、大學議庭、澳大發展基金會信託委員會的成員及政府官員等分享豐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