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規劃期至2020年
2010年06月20日
【本報訊】在昨日「新城填海區規劃第一階段公眾諮詢」首場公眾諮詢會上,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劉榕稱,新城填海區規劃年期設定至2020 年,在此期間政府不排除因應社會發展修訂新城填海規劃內容,並強調會預留土地儲備以應對社會變化;此外,多位與會者關心新城填海區人口預測與土地利用關係。政府強調,在預測城巿人口規模時,有必要考慮資源和環境對人口的承載能力。
諮詢會舉行期間,有與會者認為,新城填海區規劃是跨越數年的大計,故擔心現在討論新城填海規劃,待計劃落實時未能跟上時代發展。另有數名與會者關心人口預測與新城規劃、土地利用、建設興建等情況。
深入研究人口政策
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劉榕回應,新城填海區規劃參考了近年區域合作規劃年期,以及環保局及交通事務局相關規劃的年期,為了讓新城填海區規劃有更好的銜接,其規劃年期設定至2020年。期間,政府將按部就班展開填海計劃,並不排除因應社會發展修訂新城填海區規劃內容。此外,規劃將不會巨細無遺羅列各土地用途,並將預留土地儲備以應對社會變化。
運輸工務司司長辦公室主任黃振東表示:人口預測是城市規劃的重要因素。過去,常用的人口預測方法是將人均用地面積作推算,但此方法被批評過於簡單,尤其在宜居城市的前題下,為保障城市生態及環境可持續發展,利用此推算方式並不科學。澳門人口增長主要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出生人口減去死亡人口,其二是移入人口減去移出人口。他認為,人口增長與會因應地區政策及經濟變化,其變數較大,故人口預測不應簡單看成某年澳門有多少人口。
黃振東認為,在預測城巿人口規模時,有必要考慮資源和環境對人口的承載能力,澳門隨着經濟及城巿快速發展,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如:缺水、缺電、用地緊張、環境污染等問題逐漸湧現,加上本澳人口屬機械(移入)增長為主,而且作為一個開放城巿,更受到外來因素影響。
科學手段防屏風樓
在進行人口預測時,不應只集中在人口數量,還應考慮人口結構面,這樣才可適當地配置公共設施、交通道路等;工作小組將會緊密配合相關部門的人口政策工作,並因應新城土地承載壓力,在提高居民生活質素的前提下,在下一階段草案時深入研究。
另有與會者關注熱島效應及相關法規配套問題。
對此,政府回應,政府正擬訂一系列法律法規,文化局正研究《文遺法》,而工務局亦着手草擬多項法律法規,各部門將增加溝通,以減少各項法規間出現不協調或矛盾情況。
至於屏風樓及熱島效應問題,政府回應,屏風樓並沒有正式的定義,但可以透過科學手段,研究城市不同地區風向等,避免興建屏風樓。與此同時,政府計劃擬訂日照、通風等導則,讓建築設計所可以遵循,再配合城市設計導則,紓緩熱島效應問題。